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新春走基层·喜气洋洋过虎年】“大年初五,去杨阿爸家吃团圆饭!”

2022-02-05 22:51:24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田佩雯 通讯员吴江龙

“杨阿爸,过年好!”2月5日,大年初五,武汉大学退休老教授杨昌林的家中充满欢声笑语,9位留汉过年的藏族学生齐聚一堂,共度“武汉之家”的第44个春节。拿起糌粑,倒满青稞酒,藏族学生拉姆不禁感叹:“来到杨阿爸家,就回到了西藏的家!”

“就是这个味道,和妈妈做的一样!”

绣着布达拉宫的挂毯、唐卡、吉祥八宝……走进杨昌林家中,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酥油茶香,映入眼帘的是浓郁的藏族风情。记者被家门口精美的塔形盒子所吸引,杨昌林的女儿杨红梅告诉记者,这是为新年特意摆上的“切马”,“藏族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供‘切马’,‘切马’里有拌好的酥油糌粑,插上青穗,寓意来年吉祥如意。”

来做客的藏族学生中,2名来自武汉理工大学,7名是西藏大学来中南医院实习的学生。刚落座,杨红梅就热情地为他们端上了现打的酥油茶。捧起茶碗,九个多月没喝到酥油茶的拉姆,心里升起一股暖意:“就是这个味道,和妈妈做的一样!”

“这是由酥油、藏面粉等做成的‘卡塞’,很像武汉人过年吃的馓子,是藏族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食品。”为了迎接藏族学生,杨红梅早上七点就起床,精心准备了糌粑、风干牛肉、奶渣等藏族美食,“吃吧,吃吧,就当是在自己家!”

藏族学生达娃扎西2012年从武汉大学毕业,远在西藏的他一直记着杨阿爸的恩情,春节前,他从拉萨寄来了十几斤黄牛肉。“扎西知道我们每年都请藏族学生来家里过年,特意寄来了牛肉。”杨红梅一边顾着灶上的甜茶,一边用手机搜索肉类去腥的方法,“我准备拿它做一个牛肉炖土豆,好好招待孩子们。”

除了地道的藏族风味,还有喷香的武汉美食,杨红梅掀开锅盖,鸡汤的香气扑鼻而来。“今天还准备了鱼糕、肉圆子、汪集鸡汤,都是武汉人过年必备的美食。藏族学生们偏爱四川口味,所以今天还准备了辣子鸡、四川辣香肠。”杨红梅笑盈盈地说。

油茶也化不开的汉藏情

86岁的杨昌林曾援藏13年,在西藏,他与藏族妻子次仁德吉结缘,并诞下一双儿女。1978年因身体原因调回武汉工作后,他和妻子建起藏族学生的“武汉之家”,每年接学生到家中过年,为藏族学生举办“德吉杯”球赛,受他帮助的藏族学生已达上万人。即便如今已到了“阿爷”的年纪,杨昌林仍被藏族学生们亲切称作“杨阿爸”。

受到父母的影响,杨昌林的一双儿女对西藏充满了感情。儿子杨红兵1992年进藏,在西藏阿里地区工作了30年,至今仍在西藏山南奉献;女儿杨红梅大学毕业后主动援藏7年,她的爱人也在西藏工作了13年。

2011年,杨昌林罹患阿兹海默症后,女儿杨红梅接过关爱藏族学生的接力棒,成为藏族学生“武汉之家”的“接班人”。“每年春节,都有一批藏族学生在这里团聚。小年时,我们还邀请了十几位同学聚餐。”杨红梅向记者展示了小年团年宴上的照片,“我们的联系人遍布武汉各高校,建了微信群后,大家可以很方便地在群里联系。”

吉措姆来自西藏昌都,现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这是她第一次来杨阿爸家过年。“每次放假,杨老师就会召集没法回西藏的同学们,只要是团圆的节日,杨老师都会邀请我们来她家,团聚温馨又温暖,我们既感激又感动。”

席间,讲起在西藏工作时的经历,满头白发的杨昌林意气风发。得知有来自日喀则的学生,他关心地问道:“现在往返武汉是否方便?”杨红梅表示,父亲生病后,记性大不如前,但只要提到藏族学生、提到西藏,他总能滔滔不绝。“我们付出一点点,就能让远离家乡的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很值得!”杨红梅对记者说,“父母坚持了这么多年,我也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临走时,杨红梅在每位同学的口袋里,塞了一大把巧克力、糖果、橘子,“这是妈妈教给我的待客之道,客人到家里来,一定不能空手回去。”几位同学紧紧握住杨红梅的手,说道:“以后您来西藏,我们来招待您!”

关键词: 武汉 西藏 学生 藏族 杨红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