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乡村 ——“新春走基层 返乡创业正当时”全媒报道小记

2022-02-08 09:21:15 来源:湖北日报

均为视频截图

扫码看专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泉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满怀激情与热爱,回到家乡,用青春、智慧和汗水,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从1月17日至26日,湖北日报推出“新春走基层 返乡创业正当时”全媒报道,记录他们的创业故事,引起广大读者和网友的关注、热议。

为乡村振兴打上时代烙印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全省各地涌现了一大批返乡创业的典型人物。如何从中寻找更具代表性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示时代变化、观念更迭?新闻性和时代性是重要的选择标准。

在线索征集过程中,仅黄冈市就提供了30多条返乡创业的人物线索。编辑部只从中选定了浠水县长福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新星这一个人物,原因在于,他的身上有一个鲜明特质: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博士。潘新星在智慧农业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为乡村振兴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乡村要振兴,需要打破传统的生产方式,用科技为现代农业赋能。

90后夫妻尚剑波、万婷婷带着3万元钱,返回家乡广水市韩家堰村“捏”泥屋,让一个“空心村”变成了网红打卡地。这对年轻夫妻童话般的故事,让人耳目一新。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他们的创业方式,为乡村振兴探寻了一条新路,也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从将茶叶卖给“茶颜悦色”的廖俊华,到石漠荒山种橄榄树的朱瑾艳;从回乡种植非洲菊的金恢华,到让豆丝变爆款商品的周潇;从“抖”售天门美食的姚超君,到带千万元积蓄回乡种火龙果的沈超,再到将鲜活小龙虾卖到全国500多个城市的康峻,每一个返乡创业者的故事,都个性鲜明而又富有时代色彩。

相似的痛点带来启示

创业艰难百战多。每一个成功创业者的背后,都布满奋斗的脚印,洒满艰辛的汗水。

朱瑾艳所选择的创业方向——橄榄油产业具有巨大的商业空间,在家乡十堰郧阳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实际投产后,引进的全自动冷榨生产线却“吃不饱”。她决定流转1700亩石漠荒山种植橄榄树,结果又由于投入大、周期长,陷入资金困境。中央政策和地方金融支持机制的创新,让朱瑾艳最终走出了困境。

40多岁时,沈超带着全部的1000万元积蓄,回到石首种植火龙果,没想到短短一年就花光全部积蓄。但凭借自己长期在上海积累的销售渠道和人脉资源,加上上海高校、科研机构提供的强有力技术支撑,他最终获得了成功。渠道、特色、技术,是沈超成功的关键,也是返乡创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如何将农产品变为商品,从周潇和姚超君的创业故事中,或可找到答案——

孝昌农产品丰富,但大多是提篮小卖,更谈不上产业化。周潇把市场思维带到乡村,将孝昌豆丝做成“爆款”。

90后大学生姚超君,通过拍摄小视频,让天门美食和农产品通过“楚乡君君”抖音号销往全国。

他们的创业故事各不相同,但所经历的痛点,却有相似之处,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敢于突破时间与空间

“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啊!”这是一位网友看到这组全媒报道后的留言。

如何让被报道的每一个对象都可“触摸”?仅仅通过图文报道,或许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而通过记者手中的视频镜头,能将观众带入到一个个可“触摸”的创业现场。

于是,一位位全媒记者从幕后走到台前,纷纷“出镜”。在恩施大山深处,记者雷闯与采访对象廖俊华在茶园里边走边聊,融情融景于一体,为观众讲述将家乡茶叶卖给“茶颜悦色”的故事;在潜江,记者宋效忠以“为何冬天也能交易鲜活小龙虾”开头,通过精心设问,行进式采访,带领观众走进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以新奇感、现场感吸引广大网友。

记者夏中华第一次出镜,在鄂州梁子湖畔采访600多亩撂荒地如何变成花海。短短4分24秒的视频背后,是长达8小时的拍摄和三天的剪辑。

记者胡琼瑶在采访中发现,周潇不只是帮农户卖农产品,更注重培养他们的互联网思维。在视频的结尾,胡琼瑶特意以记者点评的方式,提炼了这一观点,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长路奉献给远方,江河奉献给海洋,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乡村。“新春走基层 返乡创业正当时”全媒报道通过湖北日报全媒体平台,为读者、网友展开一幅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那些对乡村的期待、对土地的眷恋、对家乡的热爱,可感可触摸。

关键词: 乡村 创业 故事 返乡 家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