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还在模仿“赶海”红人捞扇贝?海虹中毒事件拉响警钟!

2021-04-12 10:11:0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一把钳子,一提小桶,构成了社交平台上“赶海网红”们的基本装备。视频里的他们只需在海边的礁石沙滩间寻找片刻,就能拾得满满一桶的珍馐美味,海虹、毛蚶、扇贝等应有尽有,让屏幕前的“粉丝们”羡慕不已。

然而,美味的诱惑背后竟是对生命的威胁。有媒体报道,近日河北省秦皇岛市陆续出现9例食用海虹中毒患者,经临床医生询问得知,患者均食用了自己捕捞的海虹。在这之后,唐山市曹妃甸区也出现2例食用海虹中毒患者,其中1名经抢救无效死亡。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吃海虹中毒呢?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阮光锋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其原因与海虹体内蓄积的贝类毒素有关。“藻类大多可以产生毒素,海虹本身并无毒,一旦摄取了海水中的有毒藻类,就会被毒化,藻类的毒素对海虹无害,但会大量聚集在海虹的内脏和生殖腺中,且很难排出。海虹中毒会导致出现四肢肌肉麻痹、头痛恶心、流涎发烧、皮疹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呼吸停止,仅0.5 mg 就能使人毙命。”

阮光锋特别强调,所有贝类毒素引发的中毒,目前均无特效治疗药物。

据秦皇岛市疾控中心介绍,贝类的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我国海洋赤潮中最常见的贝类毒素,分布广、危害大,是贝类毒素里面最毒的,极耐高温,即使是烹煮后的海虹,其体内依旧存有此类毒素。四到五月份是海虹体内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最高的时候。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近年来贝类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由于海洋污染日趋严重,赤潮发生的次数也愈益频繁。为应对贝类中毒事件频繁发生,许多国家规定从五月至十月进行定期分析,发现上述测定超过标准,即发出警告,规定不得采取、出售及贩卖含毒贝类。由于贝类的毒素主要积聚于内脏,因此有的国家规定贝类要去除内脏才能出售,或规定仅留下白色肌肉供食用。

实际上,此前官方已经发过关于海虹等海产品的食用预警。3月25日,秦皇岛海洋和渔业局海港分局发布预警通告,禁止任何单位、个人在海港区辖区海域内采集捕捞海虹、毛蚶、扇贝。同时建议广大市民近期不要购买、食用海虹、毛蚶、扇贝等贝类。

阮光锋建议消费者,在购买贝类时,尽量去正规的超市或市场,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沿海地区居民不要在赤潮预警期间“赶海”打捞或采食海产品,更不要在排水口(如电厂冷凝水、生活污水)附近海域采集、捕捞海产品。在食用贝类时要去除消化腺等内脏,每次食用量不宜过多。食用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要立即赶往医院治疗。

关键词: 海虹 中毒事件 敲响警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