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摆拍式“慈善”,该说再见了 | 新京报快评

2023-02-22 09:17:45 来源:凯迪网


(资料图片)

消费网友的善意,给慈善公益事业的公信力蒙上一层阴影。
▲博主自称“资助”一名老人3000元,但拍完后又收回了2800元。截图来自社交媒体
| 王钟的
破旧的房屋,昏暗的灯光,老人和小女孩在火塘边吃饭,身旁杂物堆积……某自媒体博主自称女孩是老人捡来的孤儿,两人相依为命。此情此景让不少网友看后,直呼“太心酸”,但也有人对视频真实性发出质疑。
果不其然,据封面新闻报道,当地多名村民确认,此博主多条视频内容都是“导演”的。在其中一条视频里,博主自称“资助”一名老人3000元,但拍完后又收回了2800元。目前,事发地四川凉山州相关部门已展开调查和处置。
视频里大凉山村民简陋的生活环境,符合很多人对贫穷的想象。如果不加以深究,谁又能想到,这一切都是自媒体博主精心编排的假象。在博取流量红利的同时,博主消费着网友的善意,也给慈善公益事业的公信力蒙上一层阴影。
不管是看了视频后真金白银的打赏,还是仅仅在情感上表达的同情,网友得知真相以后,都难免产生上当受骗的不满和悔意。下一次,当真正有需要的人求助时,曾经受到欺骗的人难免有所犹豫、有所担忧,一些善意和爱心可能因此被冻结。
类似自媒体“卖惨式”摆拍造假并非孤例。近年来,“摆拍女孩捡瓶子挣学费”“为让小女孩哭滴眼药水”等行为屡被曝光。对于此次事件,经过平台和有关部门介入处置,定能还原事实真相,让造假者付出应有代价。在严肃处理个案的基础上,如何铲除此类摆拍视频的生存土壤,不让“伪慈善”消解社会善意,需要关切。
看到别人的不幸,心生同情,想方设法帮一把,是人们天然的善意与社会担当。部分自媒体博主以“野生慈善家”的面目开展活动,并非现代慈善事业的主流。从善意的眼光看,确实有很多热心人利用自己的网络影响力帮助别人,但是,如果把这种行为当成职业,就要恪守更严格的规范,也就是遵循现代慈善的行为准则。
心怀善念的网民在看到网络视频呈现的他人不幸时,也要多长一个心眼。比如,在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胜利的背景下,山区村民的生活是否还像视频博主描述得那么“惨”,有理由存有疑问。一些负责任的平台在传播此类信息时,也要求信息发布者提供佐证性材料,防止“自说自话”。
谁也不能让真实的求助“沉没”。只不过,对于自媒体博主和普通网民的曝光,在专业慈善机构或政府部门核查事实的基础上,再进行实际支持或信息转发,才是更负责任的做法。对于经常创作视频的自媒体博主而言,他们应该记住,自己赖以发展的从来不是流量,而是传播的真实与公众的信任。
撰稿 / 王钟的(媒体人)
编辑 / 刘昀昀
校对 /王心

关键词: 的基础上 严肃处理 调查和处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