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天天热消息:武汉北洋桥中央生态公园计划明年完工 17.5万平方米“保鲜膜”隔离垃圾

2023-03-31 08:02:04 来源:楚天都市报

北洋桥公园航拍图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李晓琴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马清妮

由武汉站驾车经欢乐大道时,右手边的一个地块姹紫嫣红,引人注目。


(相关资料图)

这就是建设中的北洋桥中央生态公园。在老武汉人心中,这里曾是城市垃圾的“露天归宿地”,一度臭气难闻。2017年,北洋桥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开工,去年初地底垃圾处理检测“达标”,正式具备公园施工条件。

极目新闻记者获悉,目前,北洋桥中央生态公园项目现已完成固废处理工程,正在进行填土施工,预计明年上半年揭开“神秘面纱”,其中一大亮点是用17.5万平方米“保鲜膜”隔离垃圾。

■“三明治”技术防止异味

28日,记者到达北洋桥中央生态公园园区,北侧土坡上覆盖一层层白布,宛如雪白的“梯田”;南侧靠近欢乐大道一侧绿化种植已基本成型。靠近正在挖掘的堆土区,也并无明显异味。

“我们脚底是厚十余米,氧化完毕的垃圾。”站在公园坡底,施工方武汉市政集团项目经理李云说,公园前身为北洋桥垃圾填埋场,积存垃圾较深,因年代久远,此前一到夏季便散发出刺鼻的臭味。

对此,2017年武汉市启动北洋桥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经治理,2022年1月场内垃圾好氧及环保验收达标。随后,更深层次修复的北洋桥中央生态公园项目正式启动,占地24万平方米。

垃圾山上建公园,如何与垃圾保持“安全距离”?据介绍,早在前期生态修复阶段,场内通过“开挖换填+规范化封场+好氧修复+填埋气收集处理+渗滤液收集处理”等一系列组合的总体技术,加速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垃圾散气完毕后,该处地基趋于稳定。生态公园项目实施时,他们入场后重新敷设“隔离网”。

“整个隔离结构采用排水网格+HDPE膜+排水网格形式,好比一个‘三明治’。”李云解释,上下两层的排水网格防止面层雨水径流渗入地底,其核心的HDPE膜有如一张“保鲜膜”,有效抵御异味飘往地面。焊接过程中采用电火花检测技术,未来17.5万平方米的HDPE膜将首尾连接,不留一道缝隙。

■特质格栅防止不均匀下沉

波斯菊、百日草、硫华菊竞相开放,万亩花海一望无际……2021年夏季,北洋桥中央生态公园内,临时覆盖的花海曾吸引不少市民前去打卡。

在山坡上种植作物,水土流失是一大难题。而在北洋桥中央生态公园,这一考验更为“特殊”——垃圾分解形成的100万立方米“渗滤液”每日以恒定速率净化排出,导致水位下降。随着下方渗滤液净化,后期公园高度将以微小速率“降低”。

这对公园土体的稳固性提出考验。“必须让土层像锁扣一般,形成一张大网。”李云说,为确保土体稳固,项目团队每隔50厘米铺一层三向土工格栅,每片格栅间特制高强度绳索相连;随后,将土与石灰按照100:6的比例配置入格栅间,确保93%的压实度;最后采用阶梯状填土,增加山体稳固性。例如公园坡顶处,将足足敷设12层格栅。此外,面层土壤按照土、泥炭土、砂7:3:1比例调配,确保面层2米深土壤营养充分。

数据显示,项目西、北两侧及山顶处填土近100万立方米。未来,山坡将高出道路约22米,便于市民赏花观景,瞭望东湖。

■多样造景成为生态轴线

据介绍,该公园通过对环保材料的使用、微地形的处理、植物的选择及雨洪管理等城市设计手法及理念,创造开阔的观景视野。

例如,在现有垃圾堆方上,覆盖景观种植土并塑造地型形成错落的台地与坡地,并划分出多样的公园空间。未来,市民可在山顶草坪放风筝,在其下方的雕塑公园、户外剧场、花园、儿童游戏设施、野餐区等地休闲。

项目西北侧,一处“弯月型”深基坑作业区引人关注。原来,该处将建设地下2层停车场,包含近300个车位;地上打造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的垃圾科普博物馆,“一键式”展示垃圾种类及基本分类原则。

北洋桥中央生态公园建成后,延伸出来的绿色轴线将连接武汉高铁枢纽和沙湖港生态廊道,成为集“生态、文化、景观”于一体的杨春湖商务区绿色核心。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