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每日观点:郑崇华:在充满变量的世界中追求永续

2023-04-14 10:31:26 来源:凯迪网

文/西霖


(资料图)

在郑崇华看来,研发和生产对社会有贡献及价值的产品,不仅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动和践行,也会给企业带来源源商机。“尽量去做,只要实实在在地、一样一样地把事情做出来,信心就会油然而生。”

87岁的郑崇华拾级而上,缓缓走上演讲台,头发向后梳得齐整,只有前额的发丝微微泛白。他从西装左侧的内袋里掏出一张演讲稿,语速和缓。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源供应器制造商台达集团的创办人,台上的郑崇华没有锋利的棱角,眼里盈着浅浅的笑,显得谦恭和顺。

受新冠疫情影响,他上次来北京还是三年前,“把前几年的遗憾给补上了,真的很开心!”自2006年启动“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郑崇华几乎每年都会从台北飞到各地,参加该赛事的颁奖会和启动会,“看看获奖团队的创意,学习绿建筑领域的新知。”这项赛事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为题,已连续举办11届,赛题覆盖了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城市住宅,有建筑改造、灾后重建、适老建筑、幼儿园、科考站等多种类型。

台达创立于1971年,总部位于台北,是全球电源管理与散热解决方案的领导厂商。秉持“环保 节能 爱地球”的经营使命,台达在发展高效产品方案外,一直致力于打造绿色节能建筑。据国际能源机构(IEA)全球建筑物跟踪报告数据,2021年建筑物的运行消耗了全球最终能源消耗的30%,碳排放占能源部门总排放量的27%。要实现2050年全球净零排放目标,建筑行业亟待更快速的变革。

在台湾,郑崇华被媒体推崇为首位“企业环保长”。在他看来,绿色建筑不在于运用了多少新潮的技术和建材,其真意在于设计简单、符合大自然的运转模式,以达到“资源使用减半,人民福祉加倍”的目的。

一谈起环保理念与节能减碳技术,郑崇华先生就立刻神采飞扬、侃侃而谈。

流离中成长,宁静中崛起

郑崇华对“绿色建筑”的感知始于童年时代。1936年,他出生在福建建瓯,父亲是中医,母亲在小学任教。建瓯有机场,为躲避日军轰炸,郑崇华在5岁左右随母亲搬回闽北老家。外祖父家的厅堂十分宽敞,天花板很高,墙厚且中空,隔热效果很好。大厅两旁各有一个天井,即使大门紧闭,空气也能保持流通。正是靠着这种建筑方式,厅堂总是四季宜人。

外祖父在当地做茶叶和木材生意。那时,砍下的杉木通常堆放在支流岸边,等砍伐告一段落,便将木材推入河中,任其顺流而下汇入河口,再统一绑成木排。木材生意最怕山洪,零散的木材会被冲得七零八落。外祖父讲信用,每次都会用合理的价钱将这些遗散的木材从附近居民手中买回,后者也就乐于帮忙捡拾并送还。即便山洪会造成折损,外祖父仍会信守承诺,准时交货并维持品质。郑崇华日后正派、诚信、务实的企业经营风格就来自家族的言传身教。

父亲对他潜移默化地塑造则体现在人生价值方面。随着战争深入,乡下也没能躲过轰炸。最后一次轰炸时,飞机上投下的不是炸弹,而是石头。不久,当地暴发鼠疫,大家才知道那些石头上带有鼠疫菌。原本留在建瓯行医的父亲也因此搬回乡下。父亲治病不分身份地位,经常深夜还要出诊。为了避免传染给家人,父亲每次回来会先在柴房更衣洗澡,进家门时已是精疲力竭。虽然没有子承父业,但父亲“做人要规矩,有正义感,知足常乐,工作全力以赴”的信念影响了郑崇华的一生。

1949年,为了继续求学,13岁的郑崇华随舅舅辗转来到台湾,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以校为家的孤身求学生涯。1959年从成功大学电机系毕业又服完兵役后,郑崇华加入了亚洲航空公司。虽然没有条件按照理想中的那样出国继续深造,但郑崇华一路从动荡和变数中走过,坚韧乐观。在他看来,这场错过反而让他有机会全程参与和经历台湾由农业社会一步步发展工业并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

在航空工业及美商电子元器件制造公司服务的十年里,郑崇华养成了重视产品可靠度和品质的习惯,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和能力。然而,也是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这些外商只是看上了台湾的廉价劳工,一旦订单不够便立刻资遣员工,对研发与设备的投资并没有长期规划。为了证明中国人可以做出最好的产品,也看到了台湾蓬勃的市场需求,郑崇华创立了台达电子。

1971年台达刚成立时,办公室设在田埂边的一个小厂房。虽然只有十五人,但郑崇华要求品质一定要符合国际水准。因为品质好价格低,台达很快就在台湾市场脱颖而出。创业三年后,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全球经济不景气,本地厂商订单大受影响,但也正以此为契机,台达开始转做外商。度过了最初的青黄不接,20世纪80年代,台达开始迈出全球化的脚步。

和过去部分在台湾投资设厂的美商不同,台达在全球各地的工厂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因为从不随便裁员,更不会轻易撤资,海外员工的向心力很强。如果海外公司有能力设计产品,总部也会评估可能性后支持,“我们在当地设厂培养了很多人才,要考量他们的生活,要找机会给他们,不能为了短期冲击而做大改变。若是我们看到别的地方更好就撤资,他们怎么办?他们很尽心为我们工作,我们要善待他们。”郑崇华在《实在的力量》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经营理念。

低碳绿能是未来,也是商机

台达的英文名“Delta”在数学上代表“变量”。郑崇华曾经目睹了无数业界佼佼者消失在竞争的洪流中。他深刻地意识到,市场永远在变化,公司要避免被淘汰的命运,就必须一直变革。当台达坐稳了全球电源供应器供应商的头把交椅,郑崇华的脑海里便蹦出了一连串问题,“若有一天科技进步到系统需要的能量变得非常小,或是将来电力系统改用直流电,不再需要交流转换直流的电源供应器了,台达要怎么办?”他希望找到让公司永续发展的新路径。

创立52年来,台达经历了从电视机元器件到个人计算机电源供应器、从元器件到系统与解决方案、从信息通信科技到能源科技的无数次转型。如今的台达除了为全球提供电源管理与散热解决方案,也在工业自动化、楼宇自动化、通信电源、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电动车充电、可再生能源、储能与视讯显示等多项产品方案领域居重要地位。

在郑崇华看来,企业不应只顾眼前赚钱,而应该把视线放远,了解未来市场的需要。很多企业将环保视作负担,但郑崇华认为企业经营应该有更聪明的做法,“业者应该把握节约能源及环保意识的高涨,投入节约能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这方面可以发展的领域相当宽广。”除了提升既有产品的用电效率,台达也尝试投入像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燃料电池等洁净能源为代表的前瞻性产业,并已具备太阳能电力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2023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启动会的演讲中,郑崇华提及了于2015年启动的台达美洲总部。该建筑位于美国加州费利蒙市,被认为是台达绿色建筑解决方案的最佳示范。在该建筑中,台达运用了地源热泵系统,并整合太阳能光伏、数据中心、能源管理、LED照明、电梯电力回生、电动车充电等多项节能产品与解决方案,达到“净零能耗”的成效。

台达于COP 21期间举办台达绿色建筑特展,创办人郑崇华先生在台达美洲总部大楼模型前留影。

地源热泵系统是在地下30英尺左右铺设管道,管线中被灌入了1.2万加仑不断循环的水。利用当地地底常年维持在21摄氏度的特性,这些水会在夏天时将室内热量排入地底以降低温度,冬天时则从地底吸取热量提升室内温度。这些发挥重要功能的管道是由化工厂的废料制作而成,不仅减少了废料污染,节约了成本,也比金属管道有更强的抗腐蚀性。除了地源热泵系统,建筑物楼顶还安装了很多太阳能光伏板。如此一来,整栋建筑的空调系统都可以不依靠外来电力。在郑崇华看来,研发和生产对社会有贡献及价值的产品,不仅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动和践行,也会给企业带来源源商机。

七十五年前,在台中读初中时,每当晚上想家,郑崇华都会仰望星空。浩瀚悠远的宇宙让他感叹人类的渺小,也抚慰了游子孤单的心。在他印象中,那时的台湾没有什么空气污染或光害,天空总是透亮澄澈。十五年前,他向相关单位申请,在台北家附近的公园里种植了几株梅花。梅花并不适应当地的气候,郑崇华花了不少心思照料,时常早起浇水,节假日就去松土、施肥,他享受着这份亲近自然的单纯快乐,也希望让梅花的清香更悠远。

如今,年近九旬的郑崇华仍然在为环保事业奔波呼吁。在他看来,无论是支持相关活动,还是开发的产品、使用的制程和厂房,点滴之处都是作为企业公民对环保理念的秉持。这条路充满挑战,但同道者越来越多。地球能永续运行么?这份宇宙的恩典未来会是何种模样?郑崇华的答案就在他对年轻人的寄语中——“尽量去做,只要实实在在地、一样一样地把事情做出来,信心就会油然而生。”

2008年经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编号168126小行星正式命名为“Chengbruce(郑崇华)”,以肯定郑崇华先生追求环境永续、善尽绿色公民责任的努力。

(专题)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