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国际博物馆日丨寻宝吉博之书画篇|每日焦点

2023-05-13 20:21:47 来源:凯迪网

吉林省博物院是一座历史与艺术博物馆,属国家一级博物馆,其藏品始自远古、及至现代,精华荟萃、内涵丰富。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彩练将精选吉林省博物院具有代表性的书画、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红色文物藏品,带读者一同了解这些珍贵文物。本期为您展示四幅重要的书画藏品。

《归庄图》

(《归庄图》节选)


(相关资料图)

《归庄图》是一幅长七米的画卷,由元代早期宫廷画家何澄所作。作者用山水作为背景,将数十个人物穿插其间。在这幅长卷的画面上,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东晋诗人陶渊明著名的辞赋作品《归去来兮辞》中的画面,用洗练、流畅的手法和笔触表现了他解印归庄、寄情田园的若干生活场景。

从“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以吹衣”,到“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而后“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陶渊明在归隐田园后,经常像普通农民一样在田间劳作,这样的生活虽然辛苦,却能换来心灵的解放和灵魂的舒适。画卷最后,表现的正是陶渊明和农人一起劳作的场景,以及他文中“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自在和洒脱。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行书卷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行书卷是吉林省博物院一件极具分量的书画藏品。这件作品为苏轼传世书法作品中字数最多的一件,全长超过三米,书写在白色麻纸上,共684字,每个字的大小都与古代使用的一枚铜钱差不多。“洞庭春色”和“中山松醪”是苏轼喝过的两种酒的名字,其中,“洞庭春色”是苏轼在友人处品尝到的,“中山松醪”则是苏轼自己酿造的。作者采用借物抒怀的方式,以酒切入,抒发了自己对政治、对人生的感慨之情。

公元1094年,59岁的苏轼在去往广东的路上亲笔写下了这件作品。完成后,作品流入北方地区,从元代开始,先后有七位文人学者和一位皇帝在原作后书写了“观后感”,并在其上印上了清内府及历代私人鉴藏印章30余枚。该作品最后被清宫收藏,存放在紫禁城故宫的宁寿宫中,乾隆皇帝十分珍爱此作品。后来,溥仪将它带到长春,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伪满洲国覆灭,溥仪逃走,这件作品便下落不明,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吉林市一名教师家中被发现,继而为吉林省博物院收藏。

《百花图》卷

南宋杨妹子的《百花图》卷是目前文献记载中,我国绘画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也是陪伴在大收藏家张伯驹身边的最后的一件“国宝级”文物。

整幅画卷共有17段,其中11段绘有荷花、长春花、蜀葵、黄蜀葵等花卉,每段上都有小楷书花名与干支,此外还有赋诗。画面素雅美观,工笔重彩与娟秀字迹相得益彰,交相呼应。

该画作在乾隆时期被编入《石渠宝笈》初编,后由溥仪之弟溥杰携带出宫,藏于长春伪满皇宫“小白楼”,几经辗转被张伯驹收藏。张伯驹曾有诗句“白头赢得对杨花”,“杨花”指的便是这幅画作,他在晚年将此卷捐赠于吉林省博物院。

《文姬归汉图》

《文姬归汉图》由金代画家张瑀创作。此图所绘为蔡文姬归汉途中情景,全画用简练而有变化的笔法,画出长途行旅的气氛,人物神态真切生动。

才女蔡文姬为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女,汉末战乱中被掳至匈奴,居12年。后曹操感念其父无后,以金璧相赎归汉。相传《胡笳十八拍》为蔡文姬所作,历代画“文姬归汉”题材的画家很多,且多以《胡笳十八拍》取意,分段描绘。张瑀《文姬归汉图》以动态的人物取势,略去背景,线条飞扬且极具韵致。画面气势开合起伏,高低错落,实景虚景相构和,人马是直观、实在的,风沙是联想、虚幻的。画左上方有署款,其中,“祗应司”乃金代官署名,可证此画为金代作品,“张”下一字模糊不清,郭沫若释为“瑀”字。

(本文资料由吉林省博物院提供)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雨虹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