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科技创新局: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引擎”

2023-07-03 23:35:26 来源:凯迪网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7月3日讯 (记者 王浩然)誓叫盐碱地变成丰产田,是他们炙热的初心;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是他们奋斗的目标。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创新局以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为抓手,围绕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种业创新两个重点,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发展结构多元的“集团式”盐碱地农业技术创新平台,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驱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新路子。


(资料图片)

科技支撑盐碱地综合利用

2022年12月30日,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全国农业领域第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依托国创中心,科技创新局持续加快探索创新,联合高校科研单位、科研团队和平台,积极开展科研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引擎”,致力于突破解决盐碱地综合利用这一难题。科技创新局通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盐碱地现代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及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等重大项目,集成应用先进技术,构建了以“管道节水控盐、生物农艺措施改良培肥、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增加植被覆盖涵养生态、精准智慧农业”为核心的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体系,示范应用100余万亩,实现耕地数量、质量、产能提升,亩均增产20%以上。

攥紧“种子芯片” 保护粮食安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解决盐碱地适生植物育种难、育种周期长、制种产量低等瓶颈问题,黄三角农高区科技创新局聚焦耐盐碱植物品种选育及核心技术攻关,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解决种子适应土地、土地适应种子、推动互相融合的问题。

黄三角农高区科技创新局通过实施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三角洲耐盐碱作物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中科院生态草牧业战略先导专项等重大项目,推动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构建了资源搜集利用、育种平台和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发展链条。推动建设了盐碱地特色生物种质资源库1100平方米、种质资源圃1779亩,收集保护种质资源2.1万份,率先构建了“实验室分子设计育种—人工模拟环境育种加速—田间(温室)耐盐梯度测试鉴定”三级育种体系,推动传统育种技术全面升级换代,选育了45个中高度耐盐的粮油、牧草、中草药等新品种(系),建设了耐盐小麦、耐盐大豆、耐盐节水水稻、耐盐苜蓿、耐盐甜高粱5个万亩级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基地,在省内外示范推广500余万亩,亩增效益15%-20%。

产学研深度融合 推动盐碱地产业发展

产业是科技创新的支撑,也是科技创新的方向。为了答出产学研“高分卷”,黄三角农高区科技创新局坚持平台、项目、人才、基地一体化推进,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建成了耐盐碱植物生物育种、育种加速器、标准化鉴定、盐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盐碱地定位观测实验站、盐碱耕地生物资源与评价利用等15个创新平台,汇聚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48家高校院所、98支科研团队、674名科研人员,实施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生态草牧业战略先导专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重点项目16项,建设了耐盐功能粮食、油料、草牧业、土壤培肥改良、无人化作业等8个不同类型的千亩或万亩级盐碱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广应用耐盐碱植物新品种(系)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体系,累计辐射面积1600多万亩。

未来,黄三角农高区科技创新局将聚力在黄三角农高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在吉林、新疆、河北设立东北、西北和华北3个分中心以及16个试验站,形成“1+3+16”国家盐碱地协同创新体系。瞄准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3个领域,加快集聚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资源,聚力攻克核心关键技术,产出高水平标志性科研成果,力争用3年时间,建成国家耐盐碱作物育种创新中心,培育耐盐碱作物突破性新品种(系)80个,推广耐盐碱品种和新技术面积达到3000万亩;构建盐碱地生态化利用技术体系和标准,带动全国1300万亩盐碱耕地质量普遍提升1-2个等级以上;构建生物育种-绿色投入品-标准化智慧化种养-农产品高值化利用的全产业链条,培育发展盐碱地农业产业集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