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中国首位女空降兵,捐出1000万后又做了这件事……

2023-08-16 08:36:57 来源:凯迪网

她是中国第一代女空降兵

也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2018年,她将毕生积蓄


(相关资料图)

1000万元全部捐给家乡教育事业

近日,她和老伴

又将这些宝贝捐了......

马旭出生在黑龙江省木兰县

1947年参军

成为一名医务人员

她与黄继光在同一部队

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

多次立功受奖

并在战场上结识了爱人颜学用

新中国成立后

她进入军医大学学习进修

后来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

1961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改编为空降兵军

军医马旭主动申请到空降部队

参加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

“ 我必须跟部队一样

他们会跳伞,我也要会跳伞

这样我才能够发挥军医的作用。”

马旭等待登机(历史照片)

那时,她不足1.5米的个头

不足70斤的体重

要想成为伞兵

简直是幻想

不甘心、不服输的马旭

用几张桌子搭起跳台

每天晚上都上上下下

独自练习几百遍

不懈的努力

终于让她突破身体条件的限制

成为了 中国第一位女伞兵

她在20多年间跳伞140多次

中国跳伞次数最多女兵

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

在跳伞部队时

马旭发现伞兵们的脚踝经常受伤

便和丈夫一起潜心科研

通过查阅资料、亲身跳伞实践

研制出一款“充气护踝”

在空降兵部队推广

并获得国家专利

两人还发表了多篇医学论文

在一次高原空降训练时

马旭发现战士们存在

因缺氧引起的呼吸急促

头昏头痛、行动缓慢等症状

但传统的氧气枕、供氧瓶

要么太大太重

要么遇到弹片时容易发生爆炸

马旭当即决定

要发明一款轻便安全的产品

为战士们的安全“保驾护航”

由于使用场景是在高原地区

实现氧气上下均匀分布

成为最难攻克的难题

夫妻俩光是到处找合适的面料

就花了近一年

“图纸都画了600多次

试了上百次才成功。”

马旭笑着说

最终,她和老伴发明的 “供氧背心”

获国家专利

填补了空降兵

高原跳伞领域上的一项空白

马旭从事医务工作几十年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她从1983年开始著书立说

她与丈夫在军内外报刊

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和体会

她们撰写的《空降兵生理病理学》

《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

填补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

马旭夫妇的家里

除满屋子的书外

几乎没有什么家具

两个沙发露出了破麻袋和破棉絮

睡的是六七十年代的硬板床

穿的是部队发的军装

吃的是粥和馒头这样简单的饭菜

她与丈夫一年到头紧张忙碌

忙实验,忙科研

把全部精力和心血

都用于所钟爱的事业上

生活上却对自己很“小气”

节俭到不能再节俭

2018年9月

马旭、颜学用夫妇

决定将毕生积蓄1000万元

捐赠给木兰县

用于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

“只有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

家乡的发展就会更充满希望”

而当时她最好的鞋仅价值15元

捐款当日

两位老人穿着泛白的迷彩服来到银行

由于金额太大

银行人员担心两位老人被诈骗

还报了警

等警察来了后

才明白二老的意图

如今,马旭又拿出了自己

珍藏多年的“宝贝”

——发明专利、勋章

作战靴、心得笔记……

捐给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武汉

她说, “我的一切

都是党和国家给我的

我自然也应该把自己的一切

奉献给党和国家。”

年少时,她将青春之花

绽放在万里蓝天

告别蓝天,沉浸科研

她与丈夫创下世界空降史纪录

悬壶济世

她为无数人医治病痛

家徒四壁

却将1000万毕生积蓄捐给家乡

她就像一盏灯

照亮着希望

也是我们无数人的榜样

致敬!

来源:中国退役军人”微信公众号

素材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网、黑龙江日报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