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跨越几千年的回响|我正在读的一本书

2023-08-16 16:44:11 来源:凯迪网


(资料图)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近日,闵行区融媒体中心以 “我正在读的一本书” 为主题,面向全区开展征文活动。

8月起,“今日闵行”微信公众号择优刊登征文作品,也欢迎大家继续投稿~(投稿请戳: 向全国人民推荐一本书的机会,给你啦!

跨越几千年的回响

张宇晨

2022年,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个特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成功举办,让“何以中国”走进了大家的视野。今年 暑假 ,这一系列的第二展“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再掀 “文博热” ,将深藏于江南地区的良渚文化以新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 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系列展 我首次听闻“何以中国”,是源自许宏老师一本名为《何以中国》的书,它描绘了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展现出那些潜藏在中华文明最深处的过往。这本不厚的小书为我们认识中国打开了一扇新大门。只有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更坚定地踏上未来的征途。 中华先民们在中华大地春种秋收,他们种植的水稻、粟米,千年后的我们依然在吃。他们刚刚走出史前、迈入文明,然而,洪水的到来,给这个处于婴儿期的农业文明带来巨大冲击。一个坚韧的英雄身影,或是说千百人共同聚成的英雄身影,在水雾迷漫中若隐若现,呐喊声震彻天地。英雄们没有留下姓名,也许那时还没有姓名,但他们的功绩却永远书写在了历史中——大禹治水的故事如今依然传唱。 我想,大禹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更是一群人的丰碑。《史记》记载大禹治水以后“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栞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这是何等壮阔! 水患平息后,中国进入了夏商周三代。“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是孔子对于三代的评价,大意是夏商周三代的发展过程中继承占据了主流。当然,这种继承也是具有独立性的:夏人爱酒,则夏时期文化遗存多爵、斝(两种饮酒器具);商人喜神鬼,则殷墟遗址多占卜甲骨;周人好礼乐,故遗址少见酒器、甲骨而多青铜礼乐器。 闵行区博物馆“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展出的青铜斝 在西周,“中国”一词终于出现了,西周青铜器何尊,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一词的最早载体。当然,古义“中国”和今义“中国”的概念并不同,“中”字的本意为立在正中心的旗杆、引申为中心,“国”字的本意是拿起武器保卫一片土地,引申为一片具有共同特征的区域。从这一角度,中国人所谓的“国”似乎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即认同中华文化的区域。 何尊铭文拓片(中国书法报2020年第5期) 纵使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顺着一件件陶器、一片片甲骨、一尊尊青铜器,跨越千年去探寻那个文明伊始的“中国”。 所以,何以中国?我们为什么被称作中国?因为我们传承发展了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华文明;因为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

作者: 张宇晨(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生)

编辑:石思嘉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提醒:

如果您不想错过“今日闵行”,记得“星标”,并多点“赞”和“在看”,这样,每天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