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恭达艺思 | 美与美学(3)

2023-08-26 23:48:18 来源:凯迪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华美学思想、理论和精神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思维和民族学理标识。中华美学精神重写意。“美在意象”,孕育出包括情、趣、境、气、韵、味、品等一系列具有民族学理特质的美学范畴。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略窥其部分“美学原理”:

一、极饰反素,归于平淡。“平淡天真”是中国书画艺术的基本性格。“白贲占于贲之上爻,乃知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刘熙载《艺概》)。“白贲”之美,即绚烂之极,复归平淡。有色达到无色,有墨达到无墨。自然朴素的白贲之美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在文与质的关系上,要质本身发光才是真正的美。

二、唯道集虚,计白当黑。庄子的“虚”“静”“明”,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始终是中国书画“写意”精神的内核。“虚室生白”“无字处皆其意”,虚比实更真实,没有虚空的存在,便没有生命“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此为从实到虚,一直到神妙不可知之的虚空佳境。老子的“有无相生”,达到“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之境界。

三、澄怀观道,穷理尽性。书法艺术的意境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字再现,而是一种深层的意态创建。“始境,情胜也;又境,气胜也;终境,格胜也”。终境,则是作者气格升华的表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书画家从传神到妙悟,通过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地显示着深层的生命、力和激情。

四、唯观神采,不见字形。“形”是书法字体基本形式结构,“相”即书艺的意象。“无形之相”为高格隽永之意。“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在高度技法的基础上,做到“唯观神采,不见字形”,就是“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深层体悟。归真返璞,达融法度于无形、传性情于毫端的自由王国。此外,要“无意于书”,才能“情意磅礴”,用笔自由驰骋,心笔交运,笔随意到,意不在书而得于书。

(言恭达)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