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天下泉城与泉水文化:济南泉水价值考论(之四)

2023-09-22 22:42:11 来源:凯迪网

侯林 侯环


(资料图片)

济南,一座享有盛誉的山水名城、文化名城,然在众多描述济南的作品中,真正从审美的立场和角度,对其山水、人文进行分析、把握的却所见不多。许多年里,笔者沉潜于济南文献之中,每坐雨煮茶、窗绿正午,于桑梓之独特美质,辄有相顾、会心之处,不觉将辑成《审美济南》一书,今将其中篇什与读者诸君共享之。

敬告读者:

本文系笔者于2013年为济南史志办公室编辑、济南出版社出版的《济南泉水志》一书所作的“综述”。而志书出版时未曾单独署名。十年来,人们引用良多,而不知此文出自侯氏父女之手也。岁月荏苒,至今有关泉水研究多有成果,且个别数字已有变化(如千泉之城等),然而,本文对于济南泉水价值的总体论述与诗意呈现,仍然不失其认识、启发与参照意义。而众多热心读者实未能得见本文。值此十一届济南国际泉水节之际,特在爱济南作为《审美济南》系列作品连载,以飨读者。标题为本次发表所加。

(八)

文人临水有着无限的风韵与意味。

济南的泉水诗文是济南泉水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前人留下的一份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孟子曰: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在中国古代哲人和文人眼里,如何观察和欣赏水,是一门大技巧、大学问。观水观澜,这就是说,只有屈曲的、有波澜的水才是可观的、美的水,而泉水,则无疑是众水之中波澜最为奇特、最为丰富的一种,因而,它带给人们的哲学意味、审美体验、愉悦启发也就最多。

趵突泉观澜亭

水是中华文化中最普遍却又最丰富、最具创造力的意象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早已不单单是水本身,而是寄寓着人们诸多的社会理想、人生智慧、价值尺度和道德观念的载体。

老子曰: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孔子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庄子曰: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而儒家将社会道德之水推向了极致。如以水性来比附儒家道德的“比德”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赋予水以“似德”、“似仁”、“似义”、“似勇”、“似智”的诸多特征(见《韩诗外传》);又如孟子的“有本”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有本者如是”),强调水的本源的重要性及“君子志于道”的决心和毅力;而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言,孟子又强调如何观察水、欣赏水的学问和技巧,以便从水的形态中寻求对社会对人生对美的认识。

庄子濠上观鱼图

在中国,不惟是儒家和道家,佛家也惯以水喻佛理。如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就认为,对禅的追求不是把自己关在书籍或书斋里,而应到大自然中去体味,所谓“青青翠竹,尽是真如(佛法的真谛);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佛的无量智慧)”是也。为理解顿悟,禅宗大师还用自然山水来启发人们,留下许多公案和禅语。如问什么是道?答:“云在青天水在瓶。”问什么是佛?答:“深潭月影,任意撮摩。”问成佛之路,答:“月印千江水。”问开悟门径,答:“偃溪水声”。

这哪里还是在谈水论水?

水是生命之源。它除了给人以饮用、灌溉、舟辑等方面的恩惠外,还产生出许多精神方面的价值和特质。古代的文人和思想家们,面对着澄明、洁净、灵动、润泽、甘美且千姿百态的水如济南泉水时,更是浮想联翩,情不可遏,创造出极为丰富的精神产品。

多少年来,中国人观水观泉其实是在领略着水的美妙异态的同时,直接联系着、感受着“静心”、“比德”、“养怡”、“悟理”、“求道”等多重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观水本身更是陶冶情性、提升道德、超越自我的有效途径,观水是精神洗礼,是智慧开启,是灵魂之游。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文人临水,不惟是闲适、愉悦、诗意与灵动,它还生发着深远的历史沧桑感和对于现实人生的超越。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所以在编撰《济南泉水志》的过程中,我们更能体会和感悟到济南泉水诗文的不朽价值。这些作品,大多出自国内著名文士甚至一流作家、诗人之手,作品之中展现的,不仅是以过人的才华和超诣的文笔对泉水的传神写照,它们更有着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深厚内涵,有着追求人与外部世界高度和谐的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宏阔意蕴,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高旷情态,对于人生历史的优雅情调与超越之思,如同泉水般轻灵、洁净、悠远、超迈的人生境界,以及对于文人雅趣和文人风度的诗性描述,中国古老文字的内在魅力与固有情调。

文士们以绮丽之藻思,志泉水之美盛,读者展卷,固不啻登山观海,极天下之大观而无憾矣!

油画家郭健笔下的曲水亭街

谈到济南的咏泉诗,首先要提到的是“风沦历城水,月倚华山树”这两句诗,因为它对后世济南诗人的山水诗影响很大。这首诗的全诗已经找不到了。它出自唐代齐州人段成式的笔记体小说《酉阳杂俎》。据该书记载,这是北齐时参军尹孝逸为齐博陵君房豹之园林房家园所作的诗里面的两句。房家园为当时历城园林名胜。其中“杂树森疏,泉石崇邃”。而时人认为这两句是对房家园的传神写照,它比起晋宋之际的大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诗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也毫不逊色。

在济南,名气最大的咏泉诗当属元代赵孟頫的《趵突泉》诗。此诗一出,天下和者无数。何以此诗会产生如此大的轰动效应,清人黄良佐称:“非松雪以奇崛之名,强拗之调,未易与泉颉颃。”此当为至论。该诗起句“泺水发源天下无”陡然而起,异乎常规;它的奇崛之处在于敢以天下无有之事设问以引出下文,而这又是趵突泉(泺水之源)独具的特点。下句“平地涌出白玉壶”算是解答。这七个字,除首尾两平声字之外,其余全仄。这种拗句,历来少有。然而,只有这种罕见的写法方使得趵突泉的泉势豁然毕现。而“白玉壶”这个形象(以状水柱)亦为人称道不已。白,写其色,玉,写其清,壶,写其形。玉壶本静止之物,今平地涌出,实构思精妙。

赵孟頫画像

趵突泉涌地浚发,三穴觱沸,喷珠飞沫,耸若三峰。抓住它的逼人气势来写,为上选。所以,宋人赴抃称其“连宵鼓浪摇明月,当暑迎风作素秋。”(《寄题刘诏寺丞槛泉亭》)苏辙称其“连山带郭走平川,伏涧潜流发涌泉。汹汹秋声明月夜,蓬蓬晓气欲晴天。”(《和孔武仲济南四咏·槛泉亭》)二人都是从趵突泉的磅礴气象着笔,写出了该泉不同寻常的伟美与壮观的。而元代诗人张养浩则将自己观泉时受到震撼和洗礼的心情融入诗中,使诗作更为真切动人:

绕栏惊视重徘徊,

流水缘何自作堆?

三尺不消平地雪,

四时尝吼半天雷。

深通沧海愁波尽,

怒撼秋涛恐岸摧。

每过尘怀为潇洒,

斜阳欲没未能回。

清代田雯的《趵突泉歌》亦是一篇描写该泉的名篇佳作。诗歌以“地肺坼”、“江鼍涨”、“广陵夜涛”、“钱塘劲潮”等奇瑰形象表现趵突泉的气势与风采。而施补华的“归来引被作午睡,枕寝恍杂烟涛声”,称之为“醉后游”所作,颇能放得开收得拢。嵇文骏的趵突泉诗则着意抒写文人临泉的情调,如“一泉喧夕照,万木助秋声”(《游趵突泉》),“虚廊竹卧云同懒,浮世人忙我自闲”(《雪后游趵突泉》)均为耐人咀嚼品味的佳作。

张养浩画像

古人写趵突泉诗,有并非文学大家却因寄托深远、感悟独特而颇可一读者,如黄晃的“非因激湍偏能怒,自是源深永不枯”,如陈俞侯的“自与江河为浩荡,岂从沟浍论盈枯”,皆弦外有音,味外有旨,意味悠长。至于写景,则有柳灏的“涛激时溅花径雨,湍飞长拂柳堤烟”,龚章的“霞光返照喷红雨,柳色斜侵涌绿烟,”亦可称为空灵精巧,别具慧眼,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审美的感受。

较之大明湖与趵突泉,珍珠泉的诗作就相对少些。这是因为,元明清时代,这个大院一直是达官贵人甚至藩王的王府或官邸。特别到了清代,据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载:“济南抚署,传云圣驾南巡驻跸居之,故正门常闭,巡抚各官俱由东角门出入。”如此,一般文士根本进不了这个大门,况睹其景以传其形神乎?相比之下,倒是位于南护城河的南珍珠泉更令人们感到亲切适意。

如济南名士、诗人徐子威的《珍珠泉闲步》二首之一:

古木萧疏水渺茫,

郭边风色渐苍苍。

芒鞋倚杖寒云外,

人影泉声淡夕阳。

南珍珠泉

由南珍珠泉向东不远处,城河北有白石泉,当年此处景致美不胜收。诗人黄景仁有《泉上》诗赋此,其中有佳句“千头鱼戏影蕺蕺,一足鹭立姿翩翩”,可想见其时风貌。而济南诗人乔岳的《泉上即目》诗更为清新怡人:

风满园林月满楼,

一泉围绕半城秋。

溪西烟树知多少?

添个渔船胜虎丘。

写泉而不独在泉,泉中多蕴人生、社会之理。诗人张善恒颇善此道。其好处在,景与情,情与理,浑然为一体,并未如后世之人滑入概念化一途。且看其《无忧泉》诗:

盈涸本无常,自行还自止。

安得一寸心,化作无忧水。

人要做到无忧,是难的;常人只能看到这一点。而通常不会看到或者更进一步联系到——无忧其实是有充分的外在依据的。

无忧泉

济南之泉,美擅天下。记泉之文,首当数北魏郦道元之《水经注》。郦谓趵突泉:“水涌若轮”;谓华不注“单椒秀泽”、“青崖翠发,望同点黛”;不惟文采华美,更在准确传神。全祖望,大家也,称郦遣词用字“可为神肖,不能措一词”。当为至论。而郦述古大明湖客亭更是味同醇醪:“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极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

“南丰二堂之记,子昂濯尘之篇”,始终是趵突泉的自豪。记趵突泉之文,除曾巩《齐州二堂记》,颇见功力者还有清初山东学使施闰章《趵突泉来鹤桥记》,此文以泉喻为政之道、做人之本,与朱彝尊《濋泉记》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如王培荀《乡园忆旧录》之“城南趵突泉”一文亦能写出趵突泉何以称名天下第一的缘由所在,且富于文采机趣。值得一提的还有清代秀水诸生怀应聘《游趵突泉记》一文。他写趵突泉的动感极为生动:

其水自三穴中涌出,各高二三丈。怒起跃突,如三柱鼎立,并势争高,不肯相下”,他发出疑问:“曾有独起卓立,首耸发竖,若与山峰竞其高下,如趵突泉者哉?”而水则为典型的柔物:“方之则方,圆之则圆,挹之则盈掬,挥之则散落”,因此,趵突泉显然是“以至柔之质而发为至刚之概,以自见其奇邪!”

这不仅是赞美泉,也是在塑造一种完美的人格精神。

趵突泉 王琴摄影

综论济南泉水的有元代于钦《会波楼记略》,其作短而赅,简而丰,文藻华赡。其文曰:

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盖他郡有泉一二数,此独以百计。涛喷珠跃,金霏碧渟,韵琴筑而味肪醴,不殚品状。在邑者,潴市之半;在郭者,环城之三。棋布星流,走城北陬,汇于水门;东流为泺,并于汶,过于时,入于海,可概见矣。

而有“谑庵”之号的明人王思任之《游历下诸胜记》实可称为一篇才情烂漫、幽默诙谐的奇文、妙文。文章立意颇高,放得开,收得拢。它所写的是称为“济南三誉”的华不注、大明湖、趵突泉。开端写华不注,那比喻就颇为奇特:“虎齿刺天,肥而锐,似帝青宝碧十分涂塑者。”观趵突泉:

昔时剑标数尺,而今仅为抽节之蒲,诸童子浴,裸亵之。王屋之气,日短一日矣——泉也。且泉之左,为于鳞先生白雪楼,已别有所属,何处吊中原吾党也——楼也。”到大明湖,“披襟独往历下亭子,一看,菡萏千亩,流光溯空。芦中人,谁与?若肯为我谱渔笛数弄,我不难赓桓伊也……

王思任书法

真可谓涕中带笑,褒中寓贬,内涵复杂,左右逢源。文章结尾,他又说出了游览不可贪大求全的道理,实为常人所未曾想:“济南名胜,尚称幽夥,一眺望间,而欲瞭上下千百年之事,此不过望屠门而食气者,不可以饱骄人。”所以他认为此番历下诸胜之游,亦如同出外觅食飞翔的鸟儿,“虽不满腹,亦不虚归矣!”

王昶的《游珍珠泉记》之所以为人称道是因为它至为传神地写出了珍珠泉涌出时的独特情状,而晚清学者王闿运《珍珠泉铭序》则不同,他由珍珠泉联系到济水和黄河,又由济水与黄河的性格联系到人性甚至国体的诸多课题,要而言之,文章是在一种宏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谈及泉水的,因而其文章的厚重与深刻是自不待言的。

管世铭的《城南诸泉记》写黑虎泉尤见功力。泉的粗犷、威猛的虎虎生气展露无遗,而盛百二的《听泉斋记》写历下诸泉的状况及源流,施闰章的《题学道题名记》写济南湖山之美,皆美文佳作。

黑虎泉

作为一代诗宗,王士禛的散文亦令人称道。他的《游漪园记》便展示了纡回曲致的叙事技巧,当他带你一一走过亭、堂、楼阁、清流、长廊之后,他才如同兜包袱般地告诉你:你一直是在水上走过的,你可知晓:“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另外,整篇文章宛如导游图一般清晰,历历在目,令人如同和作者一道游览了这处泉水园林。

沈廷芳《贤清园记略》也极见功力,要之,他是在对比中展示贤清园的独特美感。他认为“贤清实具(趵突、珍珠)二泉之美而微焉者也”,但“趵突用锡筒束以出”,稍假人力,而“兹自石溢,天工人为,不较然哉?”他还从审美的角度,拿巷南漪园与此园相较。称漪园“缔构若胜贤清,而堂榭周遮,几无隙土,则余不能无微议焉。”

山水之美,亦复依赖能够真正热爱它欣赏它的知音。大明湖小沧浪,只是到了主人阮芸台的心中和笔下,才会有那般的靓容那般的风致;而当年殷士儋殷相国的通乐园百年之后到了穷书生王苹王黄叶手中变成了“二十四泉草堂”和“今雨书屋”之后,它依然风雅无比。贫穷不是粗俗的理由。真正毁弃名泉的恰恰是那些富人俗子。且看王苹在《二十四泉草堂图记》中,多么深情而优雅地记述他的草堂:

园自文庄(殷文庄,殷士儋也)后,数易其主,废为菜圃已六七十年,而泉流如故,涛喷珠跃,金霏碧驶,以环周于短垣茅屋之外。余穴牖西壁,以收其胜。泉上老树巨石,离奇映带,水声禽语,幽幽应和。

王苹画像

而今雨书屋更是弦诵优雅之胜处。王苹取名“今雨书屋”,乃取杜甫与人书云“门前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之意,他说:

思余处破屋之中,每岁霖雨,上漏下湿,固无人过而问之矣。及秋冬之际,落叶满门,泉声在侧,纸窗土锉,一灯荧荧,洛诵之声,每于屋隙达诸林表,不啻子瞻之“时于此间,得少佳趣”者。

真可谓苦中作乐,苦中果乐乎?有清泉、诗书为伴,自然佳趣无穷,若不然,他还会有那“乱泉声里谁通屐,黄叶林间自著书”的洒然与自适么!甚至,当他的二十四泉堂屡筑屡圮,圮而不能复筑又被富人平沟塍、斩乔木、埋山石、毁名泉之余,他竟然想起请江宁画家画二十四泉堂图,以追记二十四泉风物的办法来,可见济南爱泉护泉之痴人,古已有之,且较今人尤为甚耳。

古今铺成兴慨地,鉴诗品文,实所谓韵士歌咏,珠玑满目;文翰飞洒,炳耀泉石。我们应当很好地继承这份宝贵的遗产,进一步发扬和光大济南的泉文化。

(九)

古往今来,一部济南的城市建设史,在一定意义上,也正是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人们对于他们赖以生存的泉水的综合规划与开发利用的历史。这部历史告诉我们:济南的城市建设一旦与泉水的巧妙利用相结合,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甚至点石成金的效果;抓住了这个根本环节,便犹如找到了开启一座城市古今真理与奥秘的“月光宝盒”,或者说,是“芝麻开门”的绝妙口诀,它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现实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无可估量的价值效应与深远意义。

济南古城楼

济南在现今城址上的建城史,可追溯至“战国之历下”(参见道光《济南府志·城池》)。战国时代,齐国在历山之下、泺水之滨修筑了历下城;在历下城的基础上,汉代设置了历城县;古城在今济南老城厢的西南部,规模很小。至晋永嘉年间,济南郡治所由东平陵移至历城,“历城始大”。据《水经注》,北魏济南城由历城县城和东城(郡城)构成,两城隔(由舜泉涌流而成的)历水东西相对。而正是基于对泺水(趵突泉)、舜泉等泉水的巧妙利用,当时形成了多处美不胜收的泉水园林景观,如“流杯池”“客亭”等。

珍珠泉照

而到了宋代,曾巩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对济南泉水资源加以全面的整合与规划,他从整座城市的长远建设和环境审美出发,围绕大明湖和趵突泉等建设水利工程、楼台馆榭及诗意氤氲的七桥烟月、北渚高阁,并栽柳种荷,施以绿化……济南,犹如天生丽质的美女,经过这样一番拂去蒙尘并施以粉黛的梳妆打扮,方才展示出楚楚动人的风姿。在宋代,在贤太守曾巩的主政下,济南达到园林楼观天下莫与为比(元好问语)、泉水名胜寰海无不称艳的程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潇洒似江南”(黄庭坚诗)的园林城市。

济南北水门 侯丽摄影

在此,我们要谈到一个概念:城市核心竞争力。

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于,也只能产生于其固有的特色,也就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是唯一性。而这种特色,这种差异性,只能来自这个城市过往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济南形成了诸多的历史发展优势与竞争优势,诸如名士文化、舜文化等等,但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却只能是泉水

历史进入新时期,济南市乃至山东省的历届领导,为发展泉水之胜、构建美丽泉城付出了大量努力,特别是近些年来,经过大明湖东扩整修、小清河治理美化、护城河建环城公园并全面通航等举措,使泉城更加美艳靓丽。以致无数游人来到济南都会感到由衷地快乐,有的甚至会说“生活在济南,就是生活在山水之间呀”(画家黄永玉语)。

历史无数次地证明:做好泉水文章,是建设美丽泉城的诀窍与根本,是造福济南与子孙后代的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泉水是济南的城市之魂,泉水是济南的生命之根,而泉水作为济南的第一张城市名片,它应该带来的效益尚未能更好地显现。

时代期待着济南当有更加辉煌的大手笔!

城市是有自己性格的,济南的性格就是泉水的性格。

泉水,不仅是造就出一个清新秀逸、酷似江南的济南,也不仅催发了济南文化与经济的繁荣;泉水孕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济南人,并且把泉水的秉性也化入了济南人的性格之中。

清纯而灵秀,俊雅而热情,活泼而进取,包容而开明……

孔孚先生照

济南已故著名诗人孔孚有诗《济南人》,我们想将它献给本书的读者:

泉水把济南人养大,

济南人活泼而天真。

走在街上,他们好像收不住脚步,

坐下来,也流动着,像泉水。

去找济南人谈心吗?

那可以去敲开每一家的小门。

他们会给你煮一杯清茶,

用碧绿碧绿的趵突泉水。

2012年6月4日写毕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