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良田千重浪,泉城丰收时

2023-09-23 18:41:05 来源:凯迪网

稻黍金黄,瓜果飘香。白露过后,泉城大地秋粮开始陆续成熟。当前,济南秋粮长势良好,主产区积极抓好秋粮生产,迅速组织人力和大型农机全面开启收割,保障秋粮颗粒归仓,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辞去映日荷花,喜迎莲藕丰收。眼下正是本地莲藕丰收的时节,在天桥区桑梓店街道铁匠村,近百亩藕田迎来了采收季,藕农们正在享受丰收的喜悦。铁匠村坚持以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通过“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综合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发展莲藕产业,带动村民积极参与莲藕种植,着力打造特色产业。近年来,桑梓店街道严格按照省、市、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聚焦天桥区“23155”工作体系,坚持推进产村融合发展,健全村级基础信息库和产业项目库,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和产村融合特色村,提升产业致富能力。


(资料图片)

“丰收喽!开镰喽!”9月17日上午,伴随着充满了喜悦的欢呼声,槐荫区吴家堡街道五洲农业开镰节正式开幕。放眼广袤稻田,满目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伴随着阵阵轰鸣声,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里来回穿梭,高速旋转的齿轮将一排排笔直挺立的稻米秸秆揽入“腹”中。近年来,吴家堡街道积极推进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大型烘干设备、大型碾米设备以及液氮灌装设备的应用,通过个性化包装、品牌化管理,不断提升产品礼品化和精品化水平。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电商、直播带货平台,推行恒温恒湿锁鲜储藏,从田间到餐桌只需要12小时的订单销售模式保证了好米鲜吃。作为全国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产品,“吴家堡黄河大米”亩产已超1100斤,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年产值3000余万元“金字招牌”不断擦亮。

沿黄河的济南高新区临港街道胡家岸的百亩黄河大米也陆续进入收割期,如画的田野里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田间涌动的金色波浪、忙碌的身影、轰鸣的农机汇成丰收美景,农民们趁着这利好天气都在积极抢收。据悉,高新区临港街道今年玉米种植面积21919亩,预计总产量14000多吨;水稻种植面积1700余亩,预计总产量153万斤;蔬果种植面积800余亩。辖区通过无人机播种、水肥一体化、机械化作业,“科技+农业”助力高标准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和整体效益最大化。

车行至济南市南部山区柳埠街道宝峪村北,抬眼看向西边的山坡上,一层层的梯田,一层层的谷穗随风起伏。这片梯田就是富友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核心小米种植基地,也是富友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核心小米种植基地。“眼前看到的400多亩地的山坡经过多年开垦建设,已经成了能种植200多亩小米和珍珠油杏等经济作物的宝地。现在时节还早点,等过阵子开镰,山坡上的金黄色那才叫一个动人。”富友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付友开心地介绍。依托自家高品质的小米,他注册了“子房洞”商标,目前已获得国家绿色发展中心的绿色认证,王付友也很有信心地称自家小米为“金牌小米”。王付友在2018年成立了富友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带着周边群众一起种谷子。“在里石村、石匣村、外石村,还有突泉村,都有社员种植谷子,总面积已经达到了近千亩。合作社的谷子严格按照要求种植,每斤能比别处的多卖一两元钱,销售价稳定在15元左右一斤,种植谷子已经成为山区群众公认的致富好项目。”王付友说。

同样以小米闻名远扬的还有章丘的龙山小米。在章丘区龙山街道,金灿灿的谷子颗颗饱满,沉甸甸的谷穗迎风摇曳。金秋时节,承载着千年文化和历史渊源的龙山小米,全面进入收割期。据了解,首批丰收的小米有300余亩,产量24万斤。现如今,黄灿灿的龙山小米已经成为济南的一张金字招牌。2007年“平陵城”牌龙山小米被评为“山东省首届名牌农产品”,2010年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20年在第二十一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夺得金奖。据了解,2023年章丘区小麦收获面积78.18万亩,总产小麦33.29万吨,秋粮总种植面积83.35万亩。蔬菜(食用菌)瓜菜类播种面积29.07万亩,产量129.9万吨,改造提升蔬菜大棚30个、新增设施蔬菜200亩,“菜篮子”工程保供园区项目5家;畜禽规模养殖场达到175家,章丘黄河舒心养殖场通过国家级生猪调控基地专家组审核。

眼下,作为主粮之一的大豆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在长清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达1.5万亩以上,目前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近日,区农业农村局组织测产,共选取6个点进行了理论测产,其中文昌十里铺片区预测亩产2100元;归德杜圈片区预测亩产2200元。基本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季大豆的预期目标。长清区今年秋粮种植总面积41.25万亩,即将进入大规模收获阶段。为确保丰收,区农业农村部门提前着手,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重点推进粮油生产良种良法配套,做好农资储备供应和农机服务系列工作。持续开展田管培训活动,积极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动员、调度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提供技术指导,并组织了“农业科技下乡赶大集”活动,将技术送至田间地头。积极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链式推广服务模式,并与山东农业大学小麦、玉米和植保方面的教授签订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协议,共计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3个、百亩以上种粮大户农业科技示范主体172个。

金秋九月,稻穗飘香,眼下,济阳区两千余亩水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在济阳街道济阳稼禾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千多亩稻田里,稻香伴着清风扑满鼻,稻田里稻穗颗粒饱满,微风吹过泛起层层稻浪。据了解,济阳区主要水稻产区集中在济阳街道,共种植水稻两千多亩,济阳街道结合工作实际,对水稻种植产业也做了科学规划。预计再过半月左右,全区水稻将迎来开镰收割,目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近年来,济阳区坚持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全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

金秋九月,商河县的田野里也是金黄一片。在白桥镇窦家村的大田里,玉米收割机在田地间来回穿梭,抢抓时间收获成熟的玉米。据村里的种植户侯介绍,与去年相比,今年玉米长势良好,每亩地能产玉米1300斤,按照1.3元一斤的市场价格,每亩地能收益近1700元。在怀仁镇的沃土田野里,大片大片的绿色煞是养眼,翻开“绿蔓”,但见一个个圆滚滚、胖墩墩的甘薯拱破土层,探出了“脑袋”,割藤、开挖、装袋、运走……田间地头到处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丰收的季节,还有热闹非凡的庆祝活动。9月22日,商河县(殷巷)第十二届御果贡梨采摘节甜蜜来袭。开幕式现场发布一系列镇域特色亲子研学游课程,让孩子在采摘中体验文化的力量,在文化中学习采摘的技巧。除此之外,还在采摘节期间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传承非遗文化,展示非遗文化成果。

秋天飘香的不仅仅是瓜果桃梨,还有成片的花海。在钢城区吕家峪菊花种植田,一垄垄菊花错落有致,微风吹来阵阵浓郁的花香,村民们正忙着采摘绽放的菊花。今年,吕家峪村种植了北京菊、婺源皇菊、大阪七月菊等12种菊花,这些菊花的花期能从9月上旬一直持续到11月中旬。现在已经进入了采摘的关键期。“我们村的菊花主要是药用,所以采摘的时机非常重要,摘得太早会降低产量,摘的太晚药效又会降低,需要每天观察,看到合适的立马进行采摘。采摘后还得马上送到烤炉里进行烘干处理,以保证菊花品质。现在,干花每斤能卖到40元到50元。今年我们不仅扩大了种植规模还引进了更多的品种,期待能有更大收益,不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走上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吕家峪村村委委员吕良介绍。

金秋时节瓜果香,遍地金黄粮满仓。秋收时节,莱芜区的田间地头、交易市场各类特色产品新鲜上市,一派热闹繁忙的丰收景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金灿灿的玉米、红艳艳的花椒、黄澄澄的生姜……莱芜区聚焦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1.3万亩,打造种业繁育基地7个;新增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企业2家,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8个,“莱芜生姜”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获批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实施区。特色农产品发展良好,莱芜“三辣”已经成为全区农业主导产业,产品供应充足。

瓜果飘香,喜迎丰收。9月22日,为期三天的2023年平阴县农民丰收节乡村振兴现代农业成果展举行。展示区内,来自平阴县的43家参展主体带来了玫瑰和阿胶制品、手工茶、辣椒酱、优质杂粮、特色水果、玫瑰精酿等众多特色产品。据了解,全县小麦种植26.16万亩,同比增长2.98万亩,启动实施3.7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不断提高耕地地力和粮食单产水平,安排衔接补助资金6295.6万元。全县市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8家,家庭农场达7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22个。打造完成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2个,目前正加快打造平阴县“翠黛玫乡”泉韵乡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和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近年来,平阴县始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紧紧围绕“强新优富美高”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推进特色提升,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平阴样板”。

策划:孙昊

统筹:刘华 胡磊

记者:王璐敏 葛君 刘琳 李云 陈泺韬 赵赫 曹宏攀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