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打卡国内首条开通运营的空轨线路:超丝滑!

2023-09-26 22:26:43 来源:湖北日报

高高矗起的白色桥梁上,一辆银蓝相间的车厢沿着轨道凌空“飞过”。9月26日,由中铁十一局牵头组建设计施工总承包联合体的光谷空轨旅游线正式开通运营。即日起,广大游客可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途径购票,并通过手机刷码或刷脸进站上车。乘坐空轨,“人在空中游,景在窗外动”的科幻感从荧屏之上来到了现实之中。

游客畅享“丝滑”出行


(资料图)

上车预先拍照,无缝刷脸上车,全程平稳无噪,出站电梯直达——这是一场只需带上手机就能体验的“丝滑”之旅。家住青山区的鞠先生早上刷朋友圈,看到了光谷空轨开通的消息,不辞路远跑来尝鲜。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他打开手机扫码付款买票,购票机器自动进行拍照留存,通过安检后,进入检票口,人脸识别成功,安检门缓缓打开,鞠先生一路畅通直达站台候车。一旁的李阿姨则拿出手机屏幕,如数家珍地指着她关注的“光谷交通”“光谷空轨”等微信公众号。原来,2018年李阿姨退休后从关山口附近搬到高新二路居住,亲眼见证着空轨建设从无到有、一路延展,开通消息甫出,她便匆匆出门体验。车窗外,清澈水道、沿线绿道和粉黛草丛等美景一一掠过。“从空中看生态大走廊,真美。”李阿姨的自豪溢于言表,“这是属于光谷属于武汉的风景线,真希望它能吸引更多游客、留住更多人才。”

有人期待已久,有人不期而遇。车厢内,几个孩子兴奋地在玻璃地板边缘伸足试探,仰视蓝天俯瞰绿水,家长们则忙着拍照录影纪念,人们脚下,正是已建成的光谷生态大走廊——众多光谷人周末游玩的好去处,“空轨带娃”或成郊游新风尚。叶女士家住九峰站附近,中午带女儿外出就餐时邂逅了满载乘客划过空中的空轨车厢,她当即决定买票带女儿乘车体验。“我考虑十月买张120元的空轨月票,带孩子在周边郊游,同时还能反复体验高科技,这对小朋友们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叶女士说,自己小时候,父母带着她从家出发徒步到终点站龙泉山上秋游,如今三岁的女儿坐着空轨,趴在车窗上便能遥看秋光山色,咿呀着指认远处自己家所在的高楼。二十年间,大城之变,在路途之上,亦在风景之中。“1、2、3!这张照片真酷!”两位女孩在车厢内互相为对方拍照留念。天津女孩小杨和小张近期来武汉市汉阳区出差,在小红书上搜索“光谷景点”之后,选择了来空轨站打卡。“没想到运气爆棚,遇上了空轨开通首日,赶紧花30元买票体验一下。”坐在车厢下方的玻璃地板上俯瞰青青草地、蜿蜒小路和清澈水泊,小杨说自己近几年多次来汉出差,感觉武汉这两年的变化越来越快、科技感越来越强了。

“一站一景”串联山光水色

光谷空轨旅游线项目是国内首条规划建设的城市“空轨”,是我国一次性建成的最长的空中轨道工程,也是国内第一条商业运营线路。工程分两期建设,总长26.7公里,共设车站16座,其中,一期工程长约10.5公里,起于九峰山站,止于龙泉山站,沿途经过武汉光谷四路森林动物园,全线设车辆车站6座、大跨度桥9座、车辆基地一处。

据中铁十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光谷空轨旅游线6座车站“一站一景”,造型独特,九峰山站如光谷之翼展翅高飞,主体结构采用“建-桥分离”的钢框架结构,钢结构雨棚与内部主体结构脱开,各自形成独立结构体系,采光顶穹顶造型独特,由1280块大小、形状不一的不规则曲面玻璃组成,施工过程中,中铁十一局光谷空轨项目部创新运用建筑装配式技术、BIM技术、红外3D扫描测量技术,完美解决现场场地狭小、高空安装精度控制困难等问题。高新大道站犹如在闹市中矗立着一座造型别致的古亭,高新四路站像栩栩如生的鱼跃龙门,高新二路站造型为光谷云桥,综保区站主题为水帘成幕,龙泉山站主题为楚韵汉风……线路串联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山、水、林、田,是一种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城市轨道交通新制式,可全天候运营,车辆采用270度全景车窗,乘坐环境敞亮舒适,可满足旅游观光需求。

光谷空轨车辆外观造型方案及命名,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最终结合网友投票结果和专家意见,最终确定为“科技之翼”造型方案,车辆名称为“光谷光子号”。车辆造型以“科技之翼”为创意主题,外观色带采用“科技蓝”,整体设计充满科幻色彩,象征着光谷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

七大技术保障智慧出行

空轨旅游线项目属于创新型项目,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建设团队聚焦创新,联合建设单位、联合体成员单位和武汉高校成立“单轨悬挂式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技术研究中心”,设立“方案、课题、创优、BIM”四个专题组,对复杂异形钢结构及幕墙建造技术、悬挂式单轨高精度钢轨道梁自动化制造技术、悬挂式轨道交通超融合大数据云平台技术等进行研究。

在整个空轨旅游线项目施工过程中,建设团队使用七大创新技术,为空轨建设、运行提供有力保障,为整条线路添加科技色彩。

“运用BIM技术,将三维模型可视化,为管线改迁、方案定位和比选、空间构造、多专业之间配合提供了极大方便,BIM软件可全面检测管线之间、管线与土建之间的所有碰撞问题,并反馈给各专业设计人员进行调整,可消除所有管线碰撞问题。”项目经理钱康说。项目创新运用BIM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将模型和信息在设计、建造、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流转,从源头打造数字化管理模式。

据悉,作为国内首条空中悬挂式轨道交通运营示范线,运营过程中实现了人脸识别、二维码扫描等多元化融合过闸,构建智慧出行;采用无人驾驶技术,实现列车无需人工干预载客运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通讯员 刘欣)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