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喜迎中秋国庆,武大外校师生多语种讲述中国故事

2023-09-28 15:28:00 来源:湖北日报


(资料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帅庆喜

中秋国庆来临之际,武汉大学附属外语学校的师生们,分别用中、英、德、法、西五种语言,讲述古今中外我们共同仰望的那轮月。

不论是满月的皎洁、丰盈,还是缺月的柔美、曲线,月亮外在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中外关于月亮的童谣、儿歌不少。中国童谣“初一一条线,初二看得见,初三初四像娥眉,十五十六圆又圆”,与英文儿歌“满月会照亮天空”“弦月就像半个馅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古往今来,月亮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成为他们的情感寄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中国,李白、杜甫、苏轼的吟月诗家喻户晓。

在西方文化中,月亮很少表达亲情、故乡,常被用来抒发浪漫的爱情,或描写与爱情相关的美丽女性。如,英国浪漫诗人雪莱《云》中的诗行:“那圆脸的少女,人们叫作月亮的,一身白火焰,夜风吹拂时,她就掠过了我的羊毛般的地板。 ”德语民谣《月亮悄悄升起来》,描述了月夜之下的玫瑰及庭院里的姑娘,月亮在这里是爱情的浪漫背景。法国著名诗人保尔·魏尔伦的《月光曲》,“当他们的歌声溶入了月光——月光啊,忧伤,美丽,静寂”,充满着浪漫气息和对美好的向往。

月亮的盈缺变化和不朽,激发了中外诗人对人生、世界的思考。在德语中,月圆月缺象征着永恒的变化,代表着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大文豪歌德作词、音乐家舒伯特谱曲的《致月亮》,描述了月下作者回忆往昔,对失去的朋友、逝去的岁月及对自身命运不确定的伤感。与苏轼、张若虚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颇有几分神似。

关于月亮的传说,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在中国深入人心,希腊神话中则有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的故事。讲西班牙语的国家,也流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有趣的是,在一则取名《月之兔》的墨西哥神话里,月亮上也住着一只兔子。这只兔子因献出自己的身体让羽蛇神吃掉而被带到月亮上,它的样子被印在了圆月之上,以激励世人去帮助更多的人。

The sea mirrors the rising moon bright;Miles apart, our hearts share tonight.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起在中秋佳节去寻找世界各地最美的月亮吧!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