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赵启斌 | 与历史一同成长——《江山高隐——中国绘画史“渔隐”“舟渔”“垂钓”图像考释》撰写出版始末

2023-10-08 20:44:16 来源:凯迪网


【资料图】

《江山高隐——中国绘画史“渔隐”“舟渔”“垂钓”图像考释》前后投入的时间大约有二十年的时间,其间历经无数的甘苦和困惑。在撰述过程中,我始终相信,这一具有个案研究分析特点论著的完成,应该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可以肯定的,这也是不断促使我将其研究下去的一个学术信念和支撑。此书是对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绘画母体所进行的专题研究,涉及到中国精神史、观念史与图像史的关系,涉及到中国山水画注重意境、笔墨,注重诗、书、画内外结合、注重儒、释、道三家审美观念的融合和创生问题以及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内涵、文化特质和社会心理……每每触及这些问题,真使人有欲罢不能之感。虽然其中诸多问题远远超出了我的研究能力,但也一再坚持做下去,才有如今这一论著摆在读者的面前。

此著作的撰述完成,最初来自于萦绕于我内心深处的某种情结。正是这一情结的出现,不断促使我搜集资料,最终才完成这一小册子的文字著述,逐步积累而形成如是之规模。如果从最初的六、七岁时对这一问题的疑惑和思考算起,恐怕将近有四十年之久了,岁月流逝,抚卷披阅,令人顿生无限感慨之情。在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我曾经对我父亲赵振家先生绘制的山水壁画以及白玉石六折屏风上出现的“舟渔”、“垂钓”形象一直存有深刻的记忆,当时也往往产生如许的疑问:为什么要画小船于画面上呢?为什么画山水非要有人垂钓在湖边、江岸,难道钓鱼、行船真那么优美非画不可吗?我们居住的环境,平原、陆地居多,并没有那么多的水面来钓鱼、行船,但为什么一再乐此不疲地进行绘制舟渔、垂钓形象呢?我对此始终疑惑不解,存有种种疑虑。后来,父亲给我购买了《芥子园画传》《陆俨少画集》等书,希望我参照学习,专业图书中“舟渔”、“垂钓”图像频频出现,更进一步增添了我的疑惑,不得其解。随着唐宋诗词的大量阅读,其间出现的“舟渔”、“垂钓”意象以及呈现出来的“隐逸”思想观念,也促使我的这一疑惑逐步加重,感到确实有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可惜,因为面临具有影响一生的关键性的高考(由于种种原因,我在高三逗留复读达五年之久),这一运思不能进入学术层面,直到进入南京艺术学院学习,才有了转机,促使我对这一美术现象、中国绘画史上这一重要的绘画母体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开始对有关图像资料、文献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梳理。

我在南京艺术学院阅读的是美术史论专业,南艺美术史论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学术传统,开设这一专业的学术基础极为雄厚。在这里经过数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以及大量画集、理论书籍的阅读,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扎实的学术基础。把握、梳理历史文献从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研究逐渐成为有效的治学方法,我的老师们对兹一直有着深切的赞许和首肯。但如何将思想性、观念性和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进行专题研究,发掘其中的要义和内涵,则有待学习和提高。这时,刘伟冬师对我的训练和教育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每每教学之余,课后师生对话,他总是将西方美术史研究方法与中国艺术相关专题研究联合起来进行阐述,希望能将西方的研究方法与观念同中国美术史研究结合起来。他的这一思路非常符合我的认知路线,尤其他在形式分析、风格学、图像志、图像学研究方法的教学、提领上,使我感到应该找到了一条接近解决问题的道路。正是在图像志、图像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开启了对《江山高隐——中国绘画史“渔隐”“舟渔”“垂钓”图像考释》研究专题的投入。

大学毕业后,我有幸进入林树中师的书房,作为学术助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接触了大量的图像资料。在完成林老安排的工作任务的情况下,开始梳理研究思路以及相关图像资料的搜集整理,《江山高隐——中国绘画史“渔隐”“舟渔”“垂钓”图像考释》的雏形逐渐形成。进入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工作后,得遇郑奇师,他善于注重经典文献的梳理,并积极采用新观念、新方法从事中国美术史研究,注重基本材料与学术观念并重,从看似毫无联系的材料中搜寻微言大意,进行具有原创性的学术构建工作给我以很大的启迪。也促使本书的不断成型和定稿。可惜由于英年早逝,郑奇师没能看到本书的出版,令人遗憾。仅以一瓣心香,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本书的完成,也得到我院龚良院长、王奇志副院长、嵇亚林书记以及古代艺术研究所庄天明、万新华两位主任的大力支持,在有关院学术政策以及研究时间上,均给以充分保障。古代艺术研究所、图书馆、典藏部同仁也给予理解和支持,在有关学术思路梳理、绘画观念提纯以及资料提供方面,都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南京博物院梁白泉老院长、徐湖平老院长、中国美术馆吴为山馆长、南京艺术学院刘伟冬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汤池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林树中教授、周积寅教授、李小山教授、张友宪教授、郑奇教授以及林筱之先生、张新华先生、王成武先生、周德麟先生、闫宗汉先生、王志强先生、张占斌先生、神芳安先生、吕奇先生、寿猛生先生、王辉明先生、张思勉先生、闫华女史等诸位师友对于本书的完成,在专业领域以及精神理念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他们专业领域的耳提面授、长期学术经验的传授,没有他们在社会领域的大力支撑,亦很难有此书的顺利撰述完成。可惜,林树中教授也在即将出版之际因年龄已高,遽然谢世归山,令人顿生悲悼之感。

东北大学出版社郭爱民社长、周文婷编辑,对于此书的出版,给予相当的重视,在申请经费、组织出版方面作出了诸多的努力。没有他们的大力荐跋、慧眼识书,亦很难有此书的出版发行,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此外,任学良兄做了前期的编辑、排版工作,张思勉兄为本书作了多次的校订。我的学术助理黄亚兰女史亦为本书作出了大量辛勤的工作,不厌其烦进行图目的前期编排、版式的调整、图像的删换增减以及释文说明。对于他们的辛勤努力,一并表示感谢。

(赵启斌 )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