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文化寻根·约会当代诗路山水⑦|大运河绍兴段:名士们为何纷纷归隐于此?

2023-10-15 13:42:26 来源:凯迪网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戴欣怡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

邱志荣《浙东运河史》


(资料图)

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绍兴段寻访打卡地

浙东运河文化园

沈园

古纤道

八字桥

绍兴,一座从水里长出来的城。2500年前,越王勾践修凿“山阴故水道”,形成最原始的浙东运河绍兴段,千余年城址不变、文脉未断。大运河绍兴段流经柯桥、越城和上虞三个区,绵延百余公里,是绍兴最长的线性文物,昔日的水上交通命脉,今日的世界文化遗产。

对绍兴来说,一部运河演变史就是半部绍兴人文史。越文化的神秘、会稽山的高深,古水道的悠远,吸引众多文人骚客,或畅游鉴湖、运河,或定居湖畔岸边,沿途吟咏,留下人文富矿。“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参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绍兴水利局原副局长、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邱志荣表示,浙东之地自东汉鉴湖兴建,变荒芜之地为鱼米之乡,“自汉、晋,奇伟光明硕大之士固已继出”。

书圣王羲之在会稽山阴挥毫醉写,留下举世无双的《兰亭集序》;南宋大先生陆游,晚年归老鉴湖,留下众多稽山鉴水的诗词名篇。运河不仅促进了绍兴“天下巨镇”的形成,更吸引了四方来客,让这里人文璀璨。

兰亭雅集

书圣的高光时刻起于会稽

魏晋时期,会稽成了偏安之地,文人名士多会于此。在这条充满诗意的路上,王羲之的兰亭雅集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氏家族世代居住在琅琊山(山东临沂),到了王羲之的时候,琅琊王氏迁到了会稽郡山阴县(绍兴)。纵观王羲之的一生,人生高光时刻就是起于会稽。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公元353年,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三月初三,他邀集谢安、孙绰等名士和家族子弟聚于兰亭。众人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诗作一一记录,作《兰亭集序》,成就中国书法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

《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的千古名篇,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兰亭集序》前半篇,勾勒出一幅清幽的山水画卷,“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后半篇寓玄理于山水。两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匡扶社稷而不可得,便追求清静无为的生活。但王羲之一反消沉避世的风气,他觉得人生固然短暂无常,但不该混沌度日,而要活在当下。

社稷动荡,仕途蹉跎,眼前的兰亭山水却让王羲之豁然开朗。写就《兰亭集序》的两年后,王羲之辞官隐退,偕妻子到剡县金庭(绍兴嵊州市金庭镇)安享晚年。魏晋名士在绍兴留下的足迹,也吸引大批文人来浙东游历,成为文化潮流。

“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会稽的闲山适水,成就了王羲之的书法巅峰,也让王羲之找到梦想的归属地。

陆游笔下的南宋乡村世界

同样将绍兴择为归隐地的,还有南宋诗人陆游。王羲之描绘了文人名士眼中的会稽山水,而陆游笔下的绍兴,更多是江南人家的市井烟火。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广为流传的名句,正是在今天的绍兴越城区写成。下一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描写的是绍兴春社来临前的欢乐喜庆氛围。

陆游是越州山阴(绍兴)人,在绍兴累计居住60年之久。1190年,65岁的陆游归隐鉴湖,时常行旅于浙东运河沿线。“六十年间万首诗”,据统计,“高产”诗人陆游一生写了9300多首诗,归隐后是他的创作高峰期,留下众多描写稽山鉴水、田园风光的诗歌。士子与农人双重身份的陆游,为我们保留了一份南宋乡村生活的写照。

南宋绍兴农村有男女老少都喜歌舞的习俗,平日也有渔歌、菱唱等活动。特别在丰收或春社等节日、喜庆时刻,“十里烟波明月夜,万人歌吹早莺天”。

江南稻熟,天下富足。陆游的诗词也多次描绘插秧场景,“绵地千里间,四月秧尽插”,从中可见当时农作的繁忙。

在陆游反复描绘的乡村世界里,他本人却是一个特例,无论是其罕见的高龄,还是退休官员的身份,都显得格格不入。陆游生逢两宋相交之际,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北伐事业无疾而终,遭弹劾免官,黯然返乡。故乡山阴,是陆游人生起伏间安抚内心的所在。

历经大起大落、宦海浮沉的陆游,在平淡的农村生活中体会到了更多意趣。“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陆游闲居之余,客串过乡村教师。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好学的父老,“甚爱问孝书,请学公勿拒”。陆游表示,“我亦为欣然,开卷发端绪,讲说虽浅近,於子或有补”。

就像钱钟书评述陆游时所说:“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

邱志荣告诉记者,宋、明两代诗人在浙东游历及诗文创作层出不穷,被明代袁宏道称之谓“士比鲫鱼多”。借助陆游和其他诗人,可以窥见绍兴乡村隐藏的诗意和绵延千年的烟火气。

大运河辉煌了绍兴的人文

水文化一直是绍兴城市文化的底蕴之一。

2500年前的山阴故水道,成就了越国的春秋霸业,奠定了绍兴的历史基础;西晋疏凿的西兴运河,便利会稽的对外交流,实现了绍兴的通江达海;唐代开通的运道塘,提升通航和管理标准,促进了“诗路”和“丝路”的快速发展;建炎南渡后,绍兴成为南宋京畿之地,浙东运河成为可以直接出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级航道;明清完善的城市水系,圆梦帝王乘舟沿运河巡越,绵延了千年水城的荣光。

陆游在《嘉泰会稽志·序》中写道:“今天下巨镇,惟金陵与会稽耳。”唐代诗人元稹描写“会稽天下本无俦”。

“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有山多抱墅,无水不连天”。是绍兴运河沿线人文风情与自然生态的写照。

李白描写越中山水风光的《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被誉为神品,“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写出了仰慕越中山水之情:“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绍兴是世界青瓷之源、黄酒之都、书法圣地和越剧之乡,孕育了古越文化、黄酒文化、书法文化、诗路文化、运河文化、戏曲文化等一大批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璀璨瑰宝。

“诗路的影响不仅在国内,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了国外,尤其对日本、朝鲜等国家有着长期的交流,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如‘最澄求法’‘空海诗缘’‘崔溥漂游’,他们这些经历都留下了杰出的作品。”邱志荣说。

运河支撑了绍兴的历史,兴旺了绍兴的经济,辉煌了绍兴的人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