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男子赌气离家30年,回家后发现父母已离世:可这事儿只该怨他吗?

2022-04-11 08:52:14 来源:凯迪网

山东德州“男子(老人)离家30年回家后发现父母已离世”的事情触发舆论热议。当事男子(老人)自称30年前赌气离家,而他的姐姐却强调,父母在世时最挂念的就是他。某种意义上,在没有更多私人叙事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较为笼统地认为“这是个悲剧”。

然而有必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媒体叙事(“赌气离家”),还是风评趋向(“年少无知”),都好像更强调当事男子(老人)的“不懂事儿”,就好像“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所以舆论的结论便会轻而易举地走向“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可我们很清楚,媒舆叙事的真正目的更在于通过当事男子(老人)的境遇给更多人以启示。既然如此,我们就更要摆脱相对单面的世俗之见,从更广阔的家庭视角层面出发,去揭开悲剧的生发根源。唯有如此,悲剧本身才能触动更多人。

在这个问题上,即便关于当事男子(老人)赌气离家的私人叙事相对较少,但依旧不妨碍我们站在境遇中直面他当年的“不得不走”。在一定程度上,不见得每个年轻人都会赌气离家,但是年轻过的人都清楚,年轻时总有那么一个阶段跟父母闹得很僵,直到过了那个阶段,才明白什么是“年少无知”。

这里谈一个比较常见的“年少无知”心理:“等我成年后,你们(父母)不用再为我负责”。平心而论,一个少年有这样的认识,即便显得有些轻狂,但却是可理解的。因为这种心理主要的指向是物质层面的“自我负责”。

可问题是,就家庭的建构来讲,它实在是太过繁杂(血缘的、养育的、世俗的等等)。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如果急于通过证明自己来摆脱家庭的囹圄,很容易跟父母闹得很僵。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就在于我们需要直面父母在闹僵关系中的责任是什么。

老实说,在我们的现实中,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比较关心“前途”问题(多年来始终没什么太大变化),却很少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使得在意见相异的情况下,很容易陷入世俗缠斗,成为道德的牺牲品。

所以就山东德州“男子(老人)赌气离家30年的事情来讲,真要是抱怨起来,他的父母也要承担部分的责任。之所以这样讲,倒不是真要怨他(她)们,而是如果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当事男子(老人)身上,那么回家本身更会加深他的悲剧性。

据斯宾诺莎推断,后悔和忏悔就像毒酒一样影响人的认知:“因为鲁莽轻率,人们违规逾矩,为此敲自己的脑袋。”尼采对此表示认同,并提出更进一步的警示:“后悔是不断犯傻的行为。”如此再看山东德州“男子(老人)赌气离家30年的事情,既然他已经回家,就不要再站在世俗的立场上对其过往进行清算了,因为对于他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回家后的生活。

只是在这个层面上,依然有不少人直言,推动当事男子(老人)回家的可能并不完全是“想通”,而是“上了年纪孤苦无依,所以想找家人抱团养老”。我们暂且不论这种揣测是否合理,可反过来想,即便是那样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如果亲情(爱)都不能成为最后的港湾,那么人间还有什么更值得追求的呢?

循此我们要清楚,即便每个人都想成为理想型的人得到更多家人的认可,但是回到现实里,我们必须正视,家人之间如果真的在乎彼此,那么自然会爱不完美的对方,而不是某个理想化的对方。顺着这个理路再去审视“上了年纪孤苦无依,所以想找家人抱团养老”的揣测,总觉得有些过于拎得清了。

关键词: 山东德州 年少无知 的情况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