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环球即时:过度囤药、幻阳症?当心是焦虑,心理大咖支招居家情绪调节

2022-12-18 22:20:30 来源: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郑晶晶 曹洋


(资料图片)

通讯员 李晗

居家隔离,是当前科学防控的非常重要的手段。然而,居家隔离期间,市民可能会出现失眠、焦虑、烦躁等睡眠和情绪问题。居家隔离期间,如何调节睡眠和情绪?12月18日晚7点,“可防可治 不怕不慌”极目新闻系列直播,邀请了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高级心理咨询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肖劲松来做客,吸引了近50万网友在线聆听。

肖劲松教授做客“可防可治 不怕不慌”极目新闻系列直播(网络截图)

过度囤药反映焦虑情绪

居家隔离,是当前科学防控的非常重要的手段。那么,居家隔离的人,容易出现哪些不良情绪?

对此,肖劲松教授在直播中介绍,焦虑是居家隔离的人目前出现的最普遍的情绪。一些人在感染之前,焦虑、不出门、烦躁甚至失眠,可能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而感染之后的人群,轻症的人可能出现紧张感。症状重的可能出现恐惧感、无助感等,因感染症状出现有个过程,往往是第二到第四天最重,这个时段的感染者,一般是害怕重症症状。

肖劲松教授(通讯员供图)

他表示,囤药行为,就是焦虑情绪在行动上的反映。导致这种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不了解病毒感染的病程、夸大的症状感受、偏听偏信的谣言等。还有部分网络社交媒体的炒作,使得他们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从而引发盲目地囤药的从众行为。

肖劲松教授表示,这种焦虑情绪,是一种急性应激反应。“适度的应激反应,从心理学角度看,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突然变化的环境或事件。但过度了,就对我们的生活、工作都有影响。”

他表示,目前看来,适度备药是可取的,但没必要备超出一两周用量的药品。他建议市民,要从权威渠道接纳科学的信息,科学应对,真正地了解该疾病的病程以及药物的真实作用。也可以咨询社区卫生中心的签约医生或其他医务工作者。现在一些小区对感染者配发防疫包,也包含了一定的药品,能够满足康复所需。同时,第一波感染者没用完的囤积药品,也可以支援出来,帮助有需要的人。

过分恐惧会降低人的免疫力

最近,“幻阳症”成了网上的热词,一些人没有“阳”的,也会出现紧张、焦虑甚至害怕,他们看到身边接触过的同事、朋友纷纷发烧,总感觉自己哪里都不舒服,感觉自己也“阳”了。

对此,肖劲松教授表示,“幻阳症”,在临床心理学上叫躯体症状障碍,是一种以身体症状为特征的焦虑情绪。这是焦虑情绪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心理失调。

“大家都知道《小马过河》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同一件事物的反应,每个人感觉是不同的。”肖劲松做了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这种感受,跟每个人性格相关、与症状轻重相关,也与心态相关。“我们一方面要防疫,一方面要正常生活。过分恐惧会降低人的免疫力。”肖劲松教授建议大家切勿有太大的压力,科学应对即可,以免因为心理恐惧,使得那些本身就有基础性疾病的人可能出现病情加剧;以及使得那些没有症状的人可能会出现症状。

那么,出现“幻阳症”怎么办?他建议,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心理专家咨询、自我减压来减轻症状。而如果发作频繁,反复出现呼吸困难、手脚麻木、反复拨打120,就有可能是急性焦虑障碍了,又叫惊恐发作,需要找精神心理专科医生帮助治疗一下。

应正确有度宣泄不良情绪

居家隔离期间,全家人都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家人之间,因为小事拌嘴的事情偶尔发生,居家隔离期间,也容易出现烦躁等情绪。

居家隔离,家人之间出现摩擦怎么办?肖劲松教授表示,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家庭内部磕磕碰碰的事在所难免,“只要这种冲突在可控范围之类,在当时家庭内可以化解即可。不过,如果家人不理解、记仇、使得冲突扩大,我们就要注意管理自己的情绪了。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不要升级冲突,要让情绪缓一缓。再者需要换位思考,互相理解。同时还要评判一下我们发脾气的动机是什么,发脾气的结果与原始动机是否背道而驰了。当我们有冲突行为时,很有可能是我们有了不良情绪,这种不良情绪需要一个正确有度的宣泄方式。”

肖劲松教授(通讯员供图)

那么,如何调节这种不良情绪呢?他建议,在家简单的放松方法有呼吸放松法、音乐放松法、静观减压法等。也可以通过比如运动减压、音乐减压、园艺减压、写字减压等,尽量不把坏情绪传给亲人。宅家期间,可以少刷手机,少看一些负面的东西,以免影响情绪。焦虑、烦躁时,也可以试着做一些冥想、呼吸训练、正念减压等,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的视频或者使用健身APP。

此外,也可以待身体恢复一些后,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家务、做烘焙、做手工等,转移注意力。如果是一个人居家,没有跟家人在一起,可以通过电话、视频聊天等方式跟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保持良好睡眠习惯很重要

一些人居家期间,也容易出现睡眠障碍,比如入睡困难、睡不着、早醒等。

对此,肖劲松教授表示,这基本有三种情况:一是焦虑、抑郁造成入睡困难、睡眠浅;二是不良行为造成的睡眠剥夺,比如无节制地玩游戏、打麻将、上网、娱乐等;三是病情痛苦造成,想睡而疼痛难忍,睡了痛醒。

他表示,如果是因为不良行为造成的失眠,需要我们改良自己的行为模式;如果是病情痛苦造成,主要以处理病痛着手;对于心理疾病造成的失眠,需要找专科医生评估一下。

“一般每周失眠三天以下,每晚睡眠在2-4小时以上,我们认为基本达到生理要求,可以暂时不用特殊处理。但如果整夜睡不着,白天浑浑噩噩,可能需要在专科医生的帮助下处理一下,可通过线上互联网医院、或线下就诊的方式,求助专科医生,切勿自己胡乱用药。”他表示。

居家隔离期间,如何调节睡眠?肖劲松教授建议,首先要做到不过度关注睡眠,只要睡眠在基本生理需求时间以上,就没关系;二是咨询有关医务人员,帮助自己判断自己的睡眠到底怎么样;第三是有良好的生活规律,白天不过多睡眠,晚上不喝茶、不剧烈运动、不看激烈的文艺娱乐节目;第四是通过音乐、冥想、放松等,可以帮助我们入眠;第五,适当的睡前仪式也可能对睡眠有帮助。

他也提醒,居家期间,如果出现负面情绪,与相关专业人员诉说一下,是一个好的应对方式。市民要注意收集各地的公益心理热线信息。目前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有一个公益热线:81880048,可以拨打。此外,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市心理医院)扩容“心心语”心理热线(85844666/12320-1-3),也可以拨打。此外,武汉市心理援助平台(小程序),依托武汉市社会心理服务公众号搭建心理健康云课堂,也可提供心理健康科普讲座、短视频和科普知识。

如果市民在居家隔离期间,因为紧张焦虑,出现食欲明显下降、体重减轻,或反复惊恐发作,悲观、厌世,三天以上的严重失眠,以及行为举止失当,甚至出现自杀倾向、被害妄想、幻听等,就要立即与医疗机构联系就医。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