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资讯:南京文保中的长江故事6| 唯一一块由皇帝撰文颂扬的天妃宫碑为何在南京?

2022-12-28 20:21:12 来源:凯迪网

在南京狮子山南面有一座静海寺,它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是明朝十大律寺之一,里面摆放着一块穿上了“玻璃铠甲”的大型古碑——天妃宫碑,如今已经有超过600岁的高龄了。它全称“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是明朝南京天妃宫的遗物,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它的存在与郑和下西洋这一重大事件有着直接的勾连。因为南京“通江达海”的地缘优势,拥有龙江宝船厂,郑和下西洋都是从南京出发。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明成祖朱棣下令立碑并亲自撰写碑文,以纪念船队在航行中所受到的妈祖庇佑。后来郑和每次出海都要到天妃宫祭拜祈求平安。妈祖文化也由此逐渐融入到南京的市民文化中。每到农历三月二十三,南京人都会去天妃宫赶庙会,摸一摸天妃宫碑的底座龟趺,祈求长寿好运。


【资料图】

此后的六百年间,天妃宫几度毁于战火,但天妃宫碑都得以保存了下来,成为中国现存最大的郑和下西洋石刻,同时,它也见证了南京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证明南京地区早期就是一个视野开阔的城市,凭借着“通江达海”的地缘优势,参与到了各朝代与海外各国的友好交往中,有着无法估量的历史价值。

2012年,天妃宫碑住进了“玻璃阳光房”(来源:网络)

天妃宫碑原本立于明朝南京天妃宫中

古碑原本立于明朝南京天妃宫遗址,位于建宁路天妃宫小学东墙外290号居民大院内,1997年2月,当时的下关区(现已撤销)和市文物部门共同将古碑迁移到不远处的静海寺里。

古碑高大而沧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额上还刻有4条螭缠绕在一起,眼睛睁得大大的,十分生动形象。但令人唏嘘的是,碑身由于此前长久的风吹日晒,已布满裂痕,底座龟趺多处残缺不全,赑屃底部花纹几乎全部脱落。上面篆刻的碑文也日渐风化磨平,得站定仔细辨认一番才能辨识出一半。

静海寺和天妃宫都在狮子山下,这里靠近长江,古碑又是面朝北方,一到冬天,厉害的西北风一来便会加速碑文的风化。因此,在2012年,静海寺纪念馆用玻璃把石碑彻底围合了起来,在顶部留有几个小孔便于空气流动。现在只有工作人员才能进去做清扫和维护工作,其余人只能隔着玻璃一瞻古碑风貌。

这块碑为何如此重要?它又有着怎样的来由?

这块碑的全名是“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碑高4.63米,加上龟趺(碑下龟形石座)高约6米,重27吨。最上面是碑额,雕刻着四条盘在一起很像龙的动物,非常精美。传说“一龙生九子,子子不像龙”这是龙的第二子叫“螭”,由于它喜欢登高望远,因此就把它雕在云头上了。中部是碑身,上面镌刻着明成祖朱棣亲自撰写的碑文,共699字,字体遒劲秀美。整个碑文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散文,后半部分是诗歌,大意为颂扬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的功德、郑和下西洋的航海事迹、途中受到妈祖保佑平安归来的经历。最下面是碑座。驮碑的是龙的第一个儿子叫“赑屃”。相传是“龙生九子”中的长子,叫赑屃。由于它喜欢文字,又好负重。因此常被置于碑亭之内,负驮“功德碑”。因此它状如乌龟,所以俗称“驮碑龟”。传说赑屃力大无穷,既善于负重,又喜欢扬名,常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以为这样人们便会知道它的威名。

此前古碑风化较严重(来源:网络)

为何在不临海的南京也能找寻到天妃宫的踪迹?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于海洋都有着一种精神信仰,远行前必得求神拜佛、祭祀祖先,以求平安顺遂。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妃、天后,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但为何在不临海的南京也能找寻到天妃宫的踪迹?这还要源于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这一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据史书记载,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奉命从南京现在的中保村一带出发,顺着长江一路南下前往太仓集结,随后在福州长乐太平港开启第一次下西洋的旅程。两年后郑和船队顺利归来,为感谢天妃保佑海上平安,明成祖朱棣加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照应弘仁普济天妃”,赐建“龙江天妃宫”(当时下关称为龙江关)。

天妃宫一度规模很大(来源:网络)

永乐十四年(1416年),郑和第四次远航西洋归来后,向朱棣禀奏,在航海途中多次遭遇险情,幸好得到妈祖的庇护躲过了灾难。当时,天妃宫已经扩建过了,于是朱棣下令在下关狮子山下天妃宫中建个碑,以表示纪念。田践说,朱棣亲自撰写碑文,记载了郑和事迹及途中遭遇风浪而安然脱险的经过。其后郑和六次下西洋出航前,都要专程到天妃宫祭拜妈祖。

天妃宫碑的拓片(来源:网络)

后来清咸丰三年(1853年),天妃宫毁于太平军的战火之下,建筑无存,但碑尚完好。同治四年(1865年)即太平天国灭亡后的第二年,下关复建了救生局,从事抢救水上遇难船只,打捞、埋葬江面浮尸等工作。在这一时期,妈祖信徒们通过募捐重建了天妃宫,用于祭祀天妃,祈求妈祖保佑平安。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1905-1908年),南京连续遭受山洪暴发,江潮泛溢,恒寒多雨,夏天酷热异常等灾害。特别是光绪三十四年,夏淫雨,六月又酷旱,天妃宫又红火起来了。这年六月谷旦,商埠信士弟子到天妃宫献一联,其联云:“宝殿巍峨,都金相庄严,立念时民安物阜;天香飘缈,对玉容整肃,存神处海晏河清。”

狮子山濒临长江(来源:网络)

天妃宫毁于战火,但天妃宫碑留存了下来

虽历经几次重建,但天妃宫“巍峨宝殿”最终还是没能躲过战火的摧毁,只有古碑一直幸运地保存了下来。不仅成为唯一一块由皇帝亲自撰文颂扬的御碑,而且还是直接反映郑和下西洋事迹的明代碑刻之一,对于郑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同时,天妃宫碑也见证了南京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证明南京地区早期就是一个视野开阔的城市,凭借着“通江达海”的地缘优势,参与到了各朝代与海外各国的友好交往中,也见证了六百多年间南京的江海文明的延绵发展。

正因为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57年天妃宫碑就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后来在2004年7月,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南京政府复建了天妃宫对公众开放,并建了碑亭存放了从苏州定制的天妃宫碑的等大复制品,古碑就一直被保护性地放置在静海寺中。

复建后的天妃宫(来源:网络)

历经六百年的风风雨雨,石碑也被岁月侵蚀地“伤痕累累”。驮着古碑的赑屃的头部曾断裂,还是后来补上去的。田践介绍,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天妃生日,旧时南京要在天妃宫举行纪念活动,因为赑屃长得像龟,因此在这里的活动俗称“乌龟会”,所以民间有“三月二十三,乌龟爬下关”之说。古代人视乌龟为长寿的灵物,每年天妃生日,要到天妃宫碑前烧香,以求长命百岁。1936年前后,因香火太盛,龟趺昂首部由于被烟火烧烤发烫,恰巧突降雷雨,热胀冷缩致使其颈部沿裂隙处断裂,断下来的头颈部遭毁未存,后来才用玻璃钢修复的。

1997年,从天妃宫遗址移到不远处的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院中。在迁移过程中,原本连接碑额、碑身、碑座的石榫被拉断,后来有关部门用环氧树脂修复,这也就意味着整个碑从此连成一体,再不能分成三部分运输。根据此前的报道,当时整体石碑还向东南方向歪了三四厘米,曾有文物专家表示,这块碑是一点都不能动了,不然整块碑就会散架,毁于一旦。

这些年工作人员和相关的文保专家也在陆陆续续给古碑“医治”,不过受限于古碑周围的空间有限,碑亭无法建造,最终在2012年,工作人员们为古碑建造了一座玻璃房,捍卫石碑抵抗岁月的侵蚀。而身披“玻璃铠甲”的天妃宫碑,将继续伫立在长江之边,见证着南京这座城市新的“江海故事”的诞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笪越

校对 李海慧

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 工作人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