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今日热议:孤独的现代人需要《深海》|春节档,回来了

2023-01-27 20:28:15 来源:凯迪网

历经波折的《深海》终于定档于今年春节档。作为导演田晓鹏继《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后精心筹备数年的作品,《深海》的口碑却有些毁誉参半。


(相关资料图)

动画片正式公映前,片方透露的信息一直很有限,导致影片的初始观众局限于动画迷,未能有效拓开圈层;正式公映后,由于影片带有一定的“致郁”色彩,让春节观影时优先选择“喜庆”风格的大众敬而远之。加之,《深海》的故事具有一定的观影门槛,进一步局限了它在下沉市场的票房空间。这些让《深海》的口碑有些两极分化:动画迷普遍给出好评,亦有不少倾向于合家欢的观众给出差评。作为重工业制作的动画片,《深海》目前的票房境遇让人感到可惜。

不过,哪怕动画片存在争议,不可否认的是,《深海》是呕心沥血之作,它不仅在技术上有质的飞跃和突破,在内容上也拓宽了国产动画片的表达空间:它不是传统 IP 的“故事新编”,不是风格低幼的合家欢,而是一部进入成年人内心世界、探讨现代人生存境遇的原创动画。

当观众进入《深海》,经历第一幕的灰色阴郁后,就会跟着小女孩——她是电影的主人公、名字叫参宿,进入一个美轮美奂的海洋世界。那一片由各种高饱和度的亮色组成的流动的、轻盈的、绚烂的大海,就像五彩缤纷的颜料喷薄而出,又像是璀璨星河上的无数星光被点亮,既有油墨质感又有水墨气质,色彩层次丰富细腻,这确实是国产动画前所未有的瑰丽景象,美得让人屏息凝神、惊心动魄。

这样的视觉奇观,得益于技术上的精进。《深海》团队投入 2 年时间创新研发“粒子水墨”技术,首次实现中国水墨三维化,也让《深海》成为世界首部“粒子水墨”动画电影。《深海》由此入围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新生代单元,组委会对它的评价恰如其分——“独特而目不暇接的美学,前所未见的视觉体验”。

这样的视觉奇观,是为剧情服务的。美轮美奂的深海,其实是一片“心海”。它是抑郁的参宿投入大海后,在生与死的边界线上想象的奇幻旅行。这片“心海”,有着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投影,更有着参宿对现实生活的修饰和美化。譬如现实中的爸爸很冷漠,但“心海”中与爸爸对应的老金则是刀子嘴豆腐心,代表着参宿对父爱的渴望;现实中的后妈并不了解参宿,但“心海”中与后妈对应的花花阿姨则是第一个接纳参宿的人,代表参宿对融入新家庭的渴望……

换句话说,“心海”有多美,反衬着参宿当下的生活是多么的压抑黯淡。

参宿的痛苦来源于,她的“失爱”体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母亲是他们今生最初的依恋、也是最重要的依恋之一,孩子在母亲的爱里成长,也在对爱的感受、接纳与付出的过程中,明白自己的珍贵。如果一个孩子在建立自我认知的过程中,被母亲抛弃,父亲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的爱又没有及时地补位,孩子很可能会进入“失爱”体验中,他会怀疑:我是不是不值得爱?我为什么不值得爱?很轻易地,他们会自我贬低、自我否定:我是无足轻重的,我是累赘,我是祸害,我是无关紧要的,我是被放逐的。

参宿便是如此。她与妈妈有过很幸福的记忆,可儿时妈妈就离开了她。父亲重新组建家庭,她有了弟弟,父亲和后妈把注意力都放在弟弟身上,她与妈妈保持若有若无的联系,妈妈给她回复的每一条信息都显得那么冷淡……这一切让参宿以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也或者是自己不够懂事?她努力让自己懂事起来,不争不抢不吵不闹不言不语,反而因孤僻招致外人“晦气”的评价,这让参宿在抑郁的漩涡里愈发沉沦——她拒绝来自他人偶尔的善意,也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开心起来,这才有了电影开端的一念之差:也许死亡才是温暖之地,她投入深海。

至此,我们也会恍然大悟:为什么《深海》的上映过程会经历如此波折,电影最初预计在 2020 年上映,之后却屡屡未能过审定档。电影触碰了许多所谓的“敏感”议题,包括女性困境、重组家庭、重男轻女、儿童抑郁以及未成年人自杀等。这显然不是《深海》的问题,反而是电影勇敢的体现,毕竟很多问题不是电影不去关注它就不存在了,恰恰相反,只有敢于关注、敢于揭露,问题才有改善的可能,那些陷入“心海”的人才有得救的可能。

所以,春节档有了《深海》的参与,哪里是他人所说的“晦气”,恰恰相反,春节档需要动画片,尤其是《深海》这样的动画片。在有着最多观众走进影院的春节档,国产动画人有使命让观众知道:国产动画不仅有着与国际一流相匹敌的技术,国产动画也能讲好原创故事,国产动画也可以做出尖锐深刻的现实表达。

当然了,《深海》并非简单的“社会问题”电影,它并没有把参宿的困境“实化”了,这片“心海”其实也象征着现代社会普遍性的孤独体验。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必然生活在群体当中,渴望融入群体,渴望被认同、被接纳、被尊重,这也几近于与生俱来的本能。这让人想起日本诗人吉野弘所写的《生命》:“生命可能是无法以自身之力成功的完满,生命本质上便怀有重要的匮乏,并因他者的存在而完满。好比花,就算将雄蕊与雌蕊聚集,也不足够,仍需昆虫与微风的造访……”

我们每个人都是匮乏本身,因为与他人发生了亲密的联结才有完满的可能。可一旦这种联结无法建立,比如我们始终无法赢得认同,或者如电影里的参宿一样被“失爱”体验裹挟,我们的生命感受便只剩下“匮乏”,也就有了我们常说的“孤独”。

并不是处于热闹中就能免于孤独,热闹并不意味着我们与他们亲密联结的发生,就像是一颗颗并排的树,彼此的树枝树叶相互交叉呼应,但它们的根互不关联,各自生长,寂静又沉默。所以现实生活中,一个看起来特别“社牛”、在人群中总特别开朗的人,私下的他有可能深受孤独的困扰。

孤独并不鲜见,它可能只是偶然泛起的情绪,也可能成为长期的生命体验,后者就非常值得重视,它会导向对生命认知的虚无和消极。遗憾的是,孤独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个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社会里,孤独这种情绪要么直接被无视——像参宿的父亲认为参宿的抑郁没必要治疗,别想太多就会好了;更有甚者,孤独会被污名化,会视为“矫情”“为赋新词强说愁”“吃饱撑着”“博取同情”,这进一步加剧了孤独者的痛苦。

所以,很多人怯于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孤独与脆弱,他们大抵像裹在红色卫衣里的参宿,把自己的内心与喜怒包裹起来,然后强硬挤出笑容示人。但内心那个匮乏的空洞却不断扩张、越来越大,它逐渐吞噬我们的快乐的能力、吞噬我们的睡眠与精力,一旦空洞吞噬一切,我们坠入彻底虚无的“心海”,被它吸引、被它吞没,就会导向悲剧性的结果。

《深海》终究是仁慈的,它让参宿遇到南河——一个伤痕累累、内心千疮百孔的疲惫成年人,哪怕他平时总是戴着小丑的面具以冷漠示人,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救起参宿。生死边缘的参宿会发现:原来并不是她的问题,原来她是值得爱的,就像诗人写的那样,“被整个世界所爱,被日光所爱,被层层袭来的海浪所爱”。

但我们却不能保证,参宿就从此痊愈了,很多时候理性能帮我们对抗消极,却无法避免我们的灵魂走向分崩离析。只是这至少是一个开端,是参宿与他人建立起亲密联结的开端:得到爱,付出爱,爱会回馈,付出也会循环。

吉野弘的《生命》接着写道:“我们既是匮乏本身,也是被播散的种子,我们可能是向盛开的花慢慢飞近的马蝇,也可能是吹拂马蝇的微风。”对抗孤独体验、填满匮乏的方式,只能是让我们成为联结中的一环,进入他人的生命中去,也允许他人来到我们的生命中来;不必遮掩情绪,痛了就呐喊、愤怒了就宣泄、有需要了就寻求帮助,就像当我们看到周边人发出这样的讯号时,我们愿意帮助,也请相信,当我们发出讯号时,远方的灯塔会亮起。

所以,请不必怯于发出讯号、请勇敢发出讯号,如同花朵要敞开自己,才会有马蝇飞进,才会有微风拂过;只有“心海”中的你勇敢伸出双手,才会有另一双手、无数双手将你拉起。

关键词: 现实生活 美轮美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