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天天资讯:闲田不闲,“稻—稻—菜”守护粮食安全还增效益

2023-02-19 18:37:05 来源:凯迪网

水稻冬闲田种植蔬菜曾是南粤田间地头的一个常见景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经过了两季水稻种植后,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停下劳作,忙着种上各种蔬菜。其中,大部分种的是人们最爱吃的菜心,不仅受当地市场欢迎,还经常卖到全国各地,农户也多了一项不错的经济收入。有些来不及采收的田块则开满了黄花,成为市民赏玩流连的一道风景。

这些年,蔬菜种植越来越专业,用水稻田冬种的蔬菜由于各种技术和成本的原因,逐渐跟不上市场竞争的步伐,面积渐渐减少。人们只能到专门种植菜花的景点去欣赏大片黄花,难以体验到从前的那种野趣。

广州市南沙区虽然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地带,但仍保留着大片肥沃、平整的农田,是宝贵的优质土地资源。近年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同时,广州作为超过2000万人口的大都市面临巨大的蔬菜保供压力。如何让这些土地更好地承担起保障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供给的任务,是南沙区农业主管部门一项中心任务。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基地整体搬迁到广州市南沙区后,积极承担起南沙区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大量科技支撑工作。南沙区农业农村局依托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技术力量, 组织在该院的东涌基地开展了总面积500亩的稻—稻—菜轮作冬种蔬菜综合生产新技术示范, 高效利用南沙区优质农田资源。

传统的稻—稻—菜生产模式在收获春秋两季水稻后,经过简单的除草除杂,再开些排水沟,直接把菜心、小白菜等蔬菜种子播在未经翻耕的田地上。种植过程浇水靠沟里的水来泼洒,施肥用颗粒化肥来撒施,不仅生产粗放,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来浇水,种出来的菜产量和品质与专业菜田种出的有明显差距,种种原因使得这种生产模式近年越来越少见。

近年来,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勤家园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紧密合作,探索稻—稻—菜生产的新模式, 利用旋耕机进行深翻耕、平整后播种种植蔬菜, 保障蔬菜的根系充分生长; 结合稻草粉碎还田和施用有机肥, 满足蔬菜对土壤有机质的需求,肥水供应也能做到更加均匀。 同时,大部分田地铺设了简易的水肥一体化设备,浇水、追肥更加方便, 节省了大量的人工,出产的蔬菜品质和质量明显优于传统生产方式。

在示范现场,那些有喷灌设施、有进行翻耕的田块产出的菜心菜薹粗壮、色泽好,更加脆嫩可口,产量也较普通地块产量明显高出一截。

广州农业科学研究院还把自主创新的菜心品种用于稻—稻—菜轮作冬种蔬菜,其中油绿702菜心是部、省蔬菜主导品种,广玉田5号菜心是最新育成菜心杂种一代新品种, 这几个品种普遍比一般菜心品种高产优质,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使用新型酵素菌肥提升土壤肥力、叶菜机械播种技术、利用喷施生物农药鱼藤酮+黄板+引诱剂对黄曲条跳甲进行生物农业综合防治等各项行之有效的蔬菜生产新技术,蔬菜产量和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据勤家园合作社孔经理介绍,他们合作社承包进行这项新型稻—稻—菜生产示范,整个2022年种植的水稻每亩湿谷达1000斤,平均售价在1.3元/斤以上,双季稻亩产值约3000元,种植的菜心平均亩产量可达3000斤左右,每斤菜心平均能卖2.5块钱,再加上种粮的补助,每亩的产值有1.2万元。

大片的冬种蔬菜田,也成为了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地方,南沙区农业局与广州市珠江农业集团就依托冬种蔬菜示范场景,吸引市民参加“我在南沙有块田”都市小菜园活动,不少人体验了亲自耕作的乐趣,采收后留下现场大片的黄花,为东涌镇平添了不少人气,附近的餐馆都忙不停,餐馆老板还把这些场景发到网上,在春节后成了网红打卡地。

稻—稻—菜综合生产新技术模式的示范应用,将打开大规模、集约化优质农田发展生产的新通路,为高效利用大都市农业土地资源提供新路径。未来,通过组织管理和技术的进一步探索创新,完善新模式,做到产品安全、生产高效和经济省工于一体,将让稻—稻—菜生产传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记者】黄进

【作者】 黄进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关键词: 农业科学研究院 粮食安全 土地资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