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拍视频教人坐高铁、开煤气灶这些都火了!这世界和你想的不一样

2023-02-19 20:18:40 来源:凯迪网

因为一则“如何坐高铁”的视频,短视频博主张梦真意外走红。她在视频里,详细介绍了坐高铁时怎么找取票口,怎么进站上车找座位,怎么跟坐错位置的人交涉。此后,她接着拍了如何坐地铁、如何去医院看病、怎么办银行卡、如何去星巴克,甚至如何开煤气灶等等。张梦真的视频拍得并不复杂,默认受众是熟练使用手机的识字群体,但依然引起讨论。很多人惊讶地发现,自己习以为常的经验,对另一些人可能是陌生的第一次,也有人感谢她“解救社恐”。张梦真总结,是大城市与县城交替的成长经验,让她知道不会坐地铁和不认识秧苗,其实是一样的。她想分享的是,自己是如何看待那些日常生活里难以启齿的微妙瞬间,并坦然面对它们的。以下是她的自述

文 | 薛永玮编辑|王海燕


(相关资料图)

我是江苏人,因为家里人后来去上海开店,我在两三岁的时候也被带去了上海,于是在上海长大。当时上海还有蓝印户口政策,外地人买房就能落户。我家本来也想买房,但爸妈吵了一架,没买成,一大家子就一直租在浦东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里,我也就没有上海户口。

不过那时候上海入学政策也不严,所以我幼儿园、小学、初中都在上海公立学校读的。学校偶尔统计学生户籍,每次班主任让本地和外地同学举手,基本都是一半一半。我的朋友里,有外地人,也有上海人,大家都玩得很好,也互相知道是哪里人。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我不会说上海话。

在这种大城市,生活上很多东西好像不太需要教。 比如小时候我妈妈经常带我坐地铁去店里,我小学二年级就自己一个人坐地铁,从浦东的家里去浦西找我妈了。我妈看到我还吓了一跳,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自己一个人出来了。

《爱情神话》剧照

我第一次去星巴克是初中,当时和朋友去南京路玩,手里都带着几十块钱,吃完饭回家,路上看到一家星巴克,大家就想进去看看。结果在柜台一抬头,发现一杯都要三四十。那时候街边的奶茶一杯才2块5,我们知道星巴克贵,但以为再贵也就十几块钱吧?哪能想到那么贵。但几个人也没有不好意思,就是相视一笑,转头就跑了。

在上海确实比较早接触了一些新事物,比如2003年,国内首辆磁悬浮列车开始运行,龙阳站是首发站,到浦东机场只要8分钟,而平时要一个半小时。虽然因为票价很高,一趟要80元,我一直没坐过,但我家当时就在龙阳路附近,为了庆祝通车,市里还在附近办了很隆重的典礼,我们小学生们也就都知道了这个高科技。

今年1月25日,决定在短视频平台拍“如何坐高铁”,是因为我本来就是全职做博主的。过年前我刷别人的一条视频时,看到有个人说,自己还没坐过飞机,我说那等我坐飞机了拍给你。结果我年后从县城回南京,坐的是高铁,于是就拍了如何坐高铁。

图|@打工仔小张

因为今年回家的人太多,我只买到了700元的商务座,还挺心疼的。拍摄本来预想的是提前半小时到,路上耽误了点时间,到站已经只剩10分钟了,好在县城的车站很小,过了安检基本就到站口了,我就把自己取票上车的这个过程拍了下来。其实现在进站不需要取票,不过报销路费就得看这个。

拍了坐高铁的事情后,我正好想去医院,就觉得去医院这事也挺值得拍的,就继续拍了怎么挂号、看病、取药。当时就是把它们当日常视频来拍的,没想到发出后很多人评论,虽然有人会说“怎么会有人不会坐高铁?”之类的,但大多数人都是谢谢博主。

沿着这个系列,我后来又拍了如何坐地铁,如何一个人去海底捞、去星巴克、去按摩等等,基本都没什么脚本。 这些地方,有的我也是第一次去,那就实际拍下来就好了。 比如我去星巴克,依然经常站在点单台前,盯着几十种饮品,不知道该点什么,说不出话。那我就把它放进视频,并分享自己的小技巧,说不知道点什么的时候就点拿铁。

意外的是,因为“如何如何”系列,我从20万粉丝的小博主,涨粉到了200多万。本来我今年去杭州灵隐寺还许了一个愿,说希望这一年能够粉丝破百万。没想到短短几天就实现了。

图|@打工仔小张

我也经历过一些“别人觉得是常识,我却一脸懵逼,不知如何是好”的第一次。比如我的一些上海朋友,从小就出国玩了,我是18岁之后才第一次出国。那次我和朋友定好去日本玩,收拾行李的时候,我一边拿着护照,一边拿着身份证,朋友说,你带身份证干嘛?我说身份证这个东西,出去玩不应该带在身上吗? 后来我才想到,出国只要拿护照就行了。再后来过海关的那一路,我都是跟着朋友,她怎么过,我就怎么过。

到了日本的大阪,坐新干线,我看到票上没有座位号,还挺纳闷,就傻愣在那。朋友低着头说了一句,“没人的地方随便坐”。我才知道,这不像国内的高铁,座位是开放的,有座位赶紧坐就行。

当然,直到现在,我也有很多不知道的。比如和朋友逛商场,看到她径直走进某家店,那个牌子我以前没听过,但朋友在店里,不到10分钟就买了一件羽绒服,1万块,我都被吓到了,这么贵的衣服想都不敢想。付款时她还问了我一句“你要不要”,我连忙说,“不用了不用了”。我当时面上没有表露出来,心里确实是咯噔一下。

《欢乐颂》剧照

不过这种事对我影响不大,我想的是,我不会的我能学呀,有人教最好,没有人教,就跟着大家一起做。或者有的东西,我觉得贵就说贵,也不会有太多解读。以前我有的朋友经常组一些剧本杀的局,一次要花大几百,而我的消费水平是, 超过100元就要思考一下,这种时候我就会直接说“太贵了,不去了”。

在我的视频下,有些人会夸我“社恐救世主”。这可能跟我在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都生活过有关,如果我一直生活在上海,可能也会在听到有人说没坐过火车时就感到震惊;如果我一直生活在老家县城,没出过远门,也可能也会在接触一些新事物犯怵,做不到很从容。

我是在初三最后的两三个月,从上海转学回老家的。在新的班级,大家都已经有了固定的小团体,一个外来者挺难融入的。还有的同学会上来就问,你从上海过来,是不是家里特别有钱?成绩特别好?

但其实不是,上海的应试教育程度没县中那么高深,我初三学的,人家可能初一初二就学完了。我在上海的时候成绩还可以,回来之后,变成了年级1000名开外。后来中考,掏了一笔择校费,才进去了县里的好高中。

《昼行闪耀的流星》剧照

我们县城能接触到的东西很有限,以前只有绿皮火车,2021年才通高铁。甚至以前整个县城一到晚上八九点,路上就全黑了,没什么人了,最近两年才热闹点。

我刚在县里上高中时,看到一些从周边乡镇里考来的同学,背着竹筐来上学,还觉得很惊讶。慢慢熟悉了才知道,那是因为他们家离得远,从县城回去不方便,不能什么都买新的,所以要用竹筐从家里带一些住校的生活用品过来。有次我和同伴们还去了附近的农田,见到田里绿油油的农作物,我问为什么要种韭菜。结果朋友告诉我,那是秧苗。

这种对其他生活的不熟悉是相互的 ,比如我有一个高中朋友,高中毕业后来上海找我玩儿,我请他去吃了火锅。入座后我就站起来打调料,结果他就有点茫然地看着我,显然是不太明白我要干什么。我就说我是去打调料,后来他就看我怎么打他就怎么打,包括坐下来后,我发现他也是看我夹肉,他就也夹肉,我喝饮料他也喝一下。那时候我们都十七八岁,都比较爱面子,他可能不知道怎么弄一些东西,但是也没有问出来,我也就没有说什么。但吃到一半时,我想让他不那么局促,就说了一句,哎,这个蘸这个特别好吃,你试试。

回县里之前,我接触的朋友大多是上海的,从小经历的东西也是一样的。但那时候我意识到,对老家的朋友来说,第一次来上海,可能是会有一些之前没接触过的东西。 就像我回县里的时候,对很多东西也是很无知的,甚至不认识韭菜,但也没有人嘲笑我。那有人不会坐地铁,有什么可嘲笑的呢?

《人在囧途》剧照

不过我也不太理解因为没接触过就过分自嘲的。比如有的人会说,“我们这种人,可喝不起星巴克这么高级的东西”。我觉得也没必要,它就一普通的咖啡,不用附加太多的意义。比如我长这么大,都没吃过鱼子酱,但我绝对不会说,鱼子酱好高级,我不敢吃。 我的方式是, 说它贵,我不吃就行了。

我现在共情能力比较强,能感觉到一些大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情绪,可能也和我之前在餐饮店的经历有关。

高考后我又回到上海,在一个大专学校读法语,平时就在上海南京路的一家麦当劳打零工,负责卖咖啡。店里来的很多都是游客,你能看出其中不少人是第一次来。

有次有一家人提着大包小包行李进来,看起来是来上海旅行的,而且是下火车后的第一站。但一家人坐下后,只点了一个儿童套餐给小朋友吃,夫妻俩在旁边看着。可能就像我第一次去星巴克那样,他们也知道这里东西贵,但没想到那么贵,一个套餐三四十,配上可乐、薯条,加起来就一两百了。

我在店里打工时候,卖的咖啡,最便宜的是12块钱的浓缩咖啡,不加奶不加水,只有十几毫升的基底,很多老外习惯喝咖啡只喝基底,所以爱点,直接一口喝完。有的国内游客则是来这歇脚的,虽然也点了浓缩咖啡,但大致能判断出,这是他们第一次点,只想点个便宜点的,并不知道自己点了什么。这种时候我会向他们解释,这个倒在杯子里只有一公分,有的人听了之后就不买了,加4块钱买个拿铁,可以正常喝。但也有人拿到手后才反应过来,问怎么只有这一点?

《大号的我》剧照

因为是24小时营业,到了晚上,店里还会来不少流浪汉,都是过来趴着休息一会的。他们一般都自带杯子,但不好意思说是想盛水,有时会过来帮店里的人收盘子。我第一次看到这种情形确实很震惊,后来发现他们就是这样,晚班人少的时候,会去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我以前是典型的“麦门”,意思就是,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就吃个麦当劳,管饱,还便宜。我吃得最多的是那个穷鬼套餐,一个汉堡一个喝的,单点可能得30多,用套餐点,以前只要12块,现在涨到了13块9。点得太多,一度快吃吐了。 我也是后来才发现,对有的人来说,进城了,来旅游了,吃麦当劳这样的快餐是旅行体验之一。

我也是在大学期间,开始自己一个人去看病的。那之前看病都是父母带着去,所以自己不会挂号,甚至不知道有挂号这个事,发烧了就直接去医院往诊室走,结果被人招呼先去挂号。

包括去医院看病,发现总有人插队,还以为是因为自己不够眼疾手快,后来才发现,有的人是复诊,缴过费的,不会再叫号。 后来我自己也有复诊经历,但总觉得是年轻人,除非病得不行,马上要晕倒了,否则总觉得不好意思插队,每次都是等到没什么人了才进去,那一等就是半小时、一小时。 我想我这种心理和经历,很多年轻人应该也有共鸣,就拍进了视频。

图|@打工仔小张

我记得如何坐高铁的视频发出后,有个女孩还给发我过一条私信,说自己在北京工作,她妈妈以前从来没有走出过家乡,也不敢坐高铁,后来她把我的视频发给了她妈妈。最近,她妈妈单独坐着高铁去找她了。

其实做视频也不是我一开始选的路,大学刚毕业时,我想去法国读旅游与酒店管理,但申请了两年,都没申上。后来一个认识的短视频网红突然找到我,说看过我剪的视频,想让我去他们团队。

我就这样找上了工作,在团队里剪视频,也处理一些商务上的事。但这份工作干了三年,2021年,我感觉每天好像就是按时按点上班,程序化做事,晚上也睡不好,感觉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干嘛,就裸辞了,还疯狂旅行了一段时间,到处自驾。因为之前的经历,我也尝试做摄影旅游博主,但起步期做得不太好,没挣到多少钱。上海的房租又贵,一个月四千多,房子还是隔断,除了一张床什么也放不下,我就搬到了南京。

我平时看上去是有点社牛的人,以前还染过各种颜色的头发,橙的黄的蓝的,平时和朋友出去,会主动积极定餐厅订座位。 但其实我喜欢在家一个人待着,玩一些很傻的小游戏,比如消消乐。我也很容易害羞,比如去探店拍摄,只敢一个人悄咪咪找个座位,把手机放在那儿偷偷拍一下。

直到现在,我也做不到在别人的镜头和目光面前,坦然自如地拍视频,会很紧张。 但可能人就是这样吧,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敢做的事,或者自己的生活触及不到的事。

《外貌协会100%》剧照

我以后如果还想做得更好,肯定也不能总是自己手持拍摄,也要想办法克服自己。所以拍下这些,一个是想真的给到一些人帮助,二是也想让大家看到, 有的事你只是还没做过,别人也只是比你早知道了一点而已。 现在看到有人在陌生人的评论区,能够坦然说出自己就是不会坐高铁,我就觉得,还蛮勇敢的。

关键词: 自己一个人 不好意思 很多东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