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乡音袅袅慰乡愁!第十六届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决赛进行时

2023-03-04 21:20:45 来源:凯迪网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3月3日讯 (记者 郭斌 通讯员 陈曦)2日,第十六届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决赛进入第2个比赛日。莆田艺术学校、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有限公司、漳州市龙海区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及漳浦县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的22位选手们先后亮相福州福茗戏苑。袅袅余韵间,浓郁的莆仙、闽南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莆仙戏《三打王瑛》选段


(资料图片)

决赛现场,随着锣鼓声响,《王魁与桂英·桂英割喉》《张瓜老·瓜老种瓜》《王魁与桂英·上路》《三打王瑛》《目连·穷士吟》等18个莆仙戏经典剧目的精华选段,在莆田艺术学校、福建省莆仙戏剧院选手们精彩的演绎下,千年莆仙戏在“水仙花”舞台上绽放出异样的光彩;漳州市龙海区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及漳浦县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的选手们声情并茂地将芗剧《伍员与西施》《陈三两·骂堂》《谢启寻亲》《深宫怨秦英诉禀》中人物悲凉的心路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字字声声,如泣如诉,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莆仙戏《王魁与桂英·桂英割喉》选段

莆仙戏《张瓜老·瓜老种瓜》选段

芗剧《陈三两·骂堂》选段

芗剧《伍员与西施·伍员自刎》选段

芗剧《谢启寻亲》选段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南宋时期,莆仙地区出现兴化杂剧;明清时期,兴化戏快速发展。长乐人谢肇淛曾在《五杂组》卷十二“物部四”中提到:“莆人多善鼓琴。多操闽音;至于漳、泉,遂有乡音词曲,侏亻离之甚,即本郡人不能了了也。”记录了兴化戏在当时的繁荣景象。1954年,兴化戏正式改称为莆仙戏。2006年,莆仙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戏记录了莆仙地区人们的悠悠岁月、悲欢离合,像奔涌的木兰溪一样源远流长。在莆田,看莆仙戏是根植在当地百姓骨子里的一种生活方式。

竹笛演奏 莆仙戏《魂断鳌头·催拍》《五梆子》选段

歌仔戏(芗剧)是我国近四百个戏曲剧种中唯一一个同根共生、花开两岸的剧种。明清时期,漳州百姓大批入台开垦。当地艺人在传入本地的漳州歌仔(锦歌)基础上融合梨园戏、四平戏、本土民歌小调等戏文、曲调,在台湾形成了歌仔戏。1928年,台湾“三乐轩”歌仔戏戏班赴漳州白礁村慈济宫酬神献演。次年,白礁村组建戏班,聘请台湾艺人“红涂仔”、台胞刘延培教习歌仔戏,培养出林文祥、邵江海等第一代闽南歌仔戏艺人。抗战时期,大批剧团解散,为了继续演出,邵江海、林文祥等人发展出“改良戏”。1948年,漳州市南靖县都马抗建剧团赴台,将改良戏带到了台湾,新颖的“改良调”迅速受到岛内戏迷的热捧。与此同时,台湾“霓光班”歌仔戏班也抵达福建漳州表演。新中国成立后,漳州本地改良戏“新春班”与台湾“霓光班”合并组建为漳州实验芗剧剧团,后改名为漳州芗剧团。两地歌仔戏合班重组,被许多学者视为“芗剧”诞生的标志。1954年,福建省文化厅正式将该剧种定名为“芗剧”。歌仔戏(芗剧)贴近生活、贴近普通民众,是维系海峡两岸、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所有闽南人情感的一条重要情感纽带。

晚上场选手谢幕

乡音袅袅,余韵悠长。千百年来,在迂回婉转的曲调声中,莆仙戏、歌仔戏(芗剧)用乡音、乡情演绎着人世悲欢离合。蹑影舞春、广袖拂尘,一道道被时间遮蔽的风景、一条条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人生印记,在这里无比清晰地呈现,带给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温暖的记忆,也慰藉了远方游子浓浓的乡愁。

(摄影:边颖川 杜牧)

来源:新福建

关键词: 艺术学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