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快资讯丨藏在诗词里的清明啊,你牵动了多少游子的心!

2023-04-05 20:28:55 来源:凯迪网


【资料图】

文 | 王生

春风起,百花开。细雨落,寄哀思。在平平仄仄的诗句里,去找寻清明的足迹;在烟雨蒙蒙的日子里,去感怀先人的伟岸。

从何时起,清明的诗句里装着一壶陈酿的杏花酒?从何时起,清明的诗句里淋湿了游子漂泊的心情?从何时起,清明的诗句里柳如丝花如雪?清明遗落在熠熠生辉的诗行里,不知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小令。

诗词里的清明,总是在典故里蕴含着感恩的哲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据说清明是与寒食联系在一起的,而寒食又传说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功臣介子推而定的。此日严禁烟火,以扫墓、踏青、插柳、寒食为俗,故而清明那天,人们都纷纷上山或远行,给自己逝去的亲友送去一份浓浓的祝祷。

诗词里的清明,总是在踏青里传递着游玩的快乐。 清明又名“踏青节”,概因“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最宜外出郊游。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起于唐盛于宋,时谓之“游春”。欧阳修《踏青》写得生动传神:“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颇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神韵。宋代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风和日丽,梨花盛开,杨柳葱翠,流莺娇啼。

诗词里的清明,总是在细雨中缱绻着祭祖怀亲的思念。 那是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在异国他乡,不能回家祭祖,心情如路人般愁苦,想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想必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连声道谢;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诗词里的清明,总是在花语里寄托着无尽的感怀。 赵令畤《蝶恋花》写道:“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看来,清明的雨不仅打落了杏花,也打碎了主人公的心啊。元朝诗人乔吉的《折桂令·客窗清明》中“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用“风雨”“梨花”“窗纱”等意象表达了客居在外的游子的孤独感和失意的情怀。当然,清明的感怀还化作片片落絮在心底摇曳:“落花夜雨辞寒食”“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

诗词的清明,总是在秋千里回想着遥远的呼唤。 李易安的“黄昏疏雨湿秋千”,写尽心中的无奈,道出愁绪万缕。苏东坡的“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何尝不是写出了对亡妻的无尽思念?看来,“秋千”只是诗人在清明时节思念故人的一个载体,或许,根本也没有心思去摇荡,不过,王磐的“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就是一扫阴霾的心情,去邂逅一场与佳人相见的情景。

诗词里的清明啊,你牵动了多少游子的心!

原文发表于2023年4月4日《烟台晚报》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