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王金祥:一榫一卯间的“非遗”魅力_新消息

2023-04-20 18:18:01 来源:凯迪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南通通作家具博物馆内,专门开辟了一方“工匠妙器”展示区,几排木架上分类陈列着锯、斧、凿、钻等“家伙什”,组成一部立体的工器百科全书。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通作家具博物馆馆长王金祥小心翼翼地取下一把精刨,向江南时报记者展示说:“过去我们南通工匠,就是用这些工具一点点手工打磨出精美木器,这里面蕴含着江海儿女的匠心智慧。”


【资料图】

一桌一椅,荟萃中华千年传统文化精华。“柞榛木,拐儿纹”,通作家具源于明清,原料多产自本地,南通工匠们就地取材,以虎牙榫、锁角榫等独具特色的榫卯结构相拼接,圆浑古朴而不露痕迹,简练典雅而浑然天成,独具江海地域特色,是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文化珍宝。

然而,如此珍贵的南通非遗符号,也曾面临着发展困境。上世纪80年代末,大量凝聚匠心智慧的南通古家具流向海外,这让16岁就开始研习木工技艺的王金祥感到十分痛心。“不能让民族文化遗产在我们手上流失!”怀着朴素的愿望,王金祥和妻子陈云开始收藏南通家具。尽管当时生活并不富裕,夫妻俩还是省吃俭用四处“寻宝”。

“当时我们在村里找到一张品相完好的八仙桌,卖家开价比较高,远远超出预算。回家后,老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想了一整晚,第二天一大早又急急忙忙赶到村里,最后还是把它请了回来。”陈云告诉江南时报记者,每收藏一件古家具,丈夫都如获至宝,“高兴得像个孩子”。

近年来,南通积极构建环濠河博物馆群,一批民办民营博物馆在文博之乡悄然兴起。“酒香也怕巷子深”,王金祥意识到,要向更多人展示通作家具之美,必须借助实际载体。2009年5月,夫妻俩自筹资金创办南通通作家具博物馆,并捐赠近600件明清精品通作家具作为馆藏固定资产,无偿对外开放。馆内陈列设置“木作芳华”“匠心造物”“通作溢彩”“匠心师承”等板块,活态呈现南通民间工艺发展、传承、创新之美。

培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生力量,南通高度重视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市里近年来出台了相关配套补助办法,对我们持续规范办馆、免费开放给予了很大鼓舞。”王金祥感慨,在“博物馆之城”的政策支持下,一批具有文化情怀的民营企业家正效仿先贤张謇,集民间收藏于博物馆,积极弘扬江海大地的非遗文化。

“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文化需要与时代共鸣,才能获得永续的生命力。作为“江苏工匠”,王金祥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带领一班技术人才,在继承通作家具制作技艺基础上,融合新时代审美开展工艺创新。既保持传统,又不囿于传统,王金祥根据木材的天然纹理“因材施艺”,制作的家具造型古朴典雅、做工细腻精美,完美还原了南通匠作“清新秀丽、超然物外”的神韵。他多次在全国及省内的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中斩获大奖:木雕家具“通作文人书房小架子床”选取本土天然材料,完美融合生活感与艺术性,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现代创意家具“茶房”采用拐儿纹、编藤、“木嵌玉”等地方特色工艺,融合通派盆景、南通土布等南通元素,获得第四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金奖;“现代创意八件套”走出国门亮相2017年伦敦百分百设计展,向世界展现通作家具的婉约雅致……

2019年,经过长期潜心研究,王金祥将一张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通作拐儿纹方桌拆解成近百个构件,绘制出数百幅测绘图并逐一解析,并将图稿编辑成书《大器婉成——一张通作柞榛方桌的解析》,2020年又出版第二部著作《一席绮梦——一张挑檐金丝楠木架子床的解析》。“作为中国通作家具研究中心,我们通过学术研究破译隐藏其间的文化‘密码’,不断探索中国木作技艺的发展之路。”

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保留“火种”,更需要薪火相传。近年来,南通通作家具博物馆与当地中小学持续合作开展“研学通作家具制作 领略神奇榫卯技艺”社会教育课程,打造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每逢节假日,孩子们来到馆内学习文物知识,并跟着王金祥扮演“小小木匠”,自己动手组装榫卯家具,在科普与实践中深入了解家乡的非遗工艺。

“相对于传统课堂,博物馆最大的优势就是‘物’的直观感悟。”王金祥表示,希望通过特色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让孩子们体会工匠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美好品质,感受中华非遗文化中的智慧“榫卯”魅力。

(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