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当不成厨师的科学家,今天拿了个文学奖

2023-04-21 11:25:36 来源:凯迪网

如果没有去做科学家,他可能会去当厨师。

如果没有去做科学家,他也可以去写作,还能“顺手”拿个文学奖。


【资料图】

4月20日,第四届丰子恺散文奖颁奖典礼在嘉兴举行,桐乡籍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凭借《食物变迁记》,荣获丰子恺散文奖,也是获奖人中唯一一位科学家。

科学界里懂写作,文学界里懂做菜,美食界里懂科研,不得不说,朱永官是懂“跨界”的!

跨界的作家——

“鸡骨头是人类消耗地球资源的见证”

“搞科学研究,如果影响的范围只停留在科技界,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科普写作很有必要。”在颁奖典礼现场,手里捧着奖杯,朱永官有些激动。

在朱永官看来,科学和文学应该有相互融合的地方。这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

“鸡骨头是人类消耗地球资源的见证,保护地球,让我们从关注鸡骨头开始……”翻看朱永官的《食物变迁记》一文,全篇6000余字,从鸡骨头、蚯蚓、桑葚、蚕蛹、野菜等小处入手,见微知著,让科学研究从烟火气中弥散而出。

作为科学家,朱永官的“老本行”是从事环境土壤学和环境生物学研究,这让他从食物的变迁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他在《野菜》这篇文章里写到:“时代在变迁,人类的食物也在不断演变。这种变迁,是为了让人类与自然更好地和平相处,和谐共处。”

科学家捧回文学奖,这让在场的文学爱好者们很是好奇,“一位理工科的学者,却抱有文学的情怀,这样的‘跨界达人’可不多见。”

“朱院士的获奖,向社会传递了一种价值,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创作文学都可以成为你的一个选项。”丰子恺嫡孙丰羽表示,朱院士的作品取材于日常的生活,还原了不少儿童时代的趣事,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希望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里,能引导更多人回归到纸质阅读的习惯中。

对朱永官来说,获奖或许只是人生的一个小插曲。领完奖,朱永官又投入到科研中,过两天,他要参加在乌镇举行的2023第一届现代农业国际论坛开幕式,这是由他主导发起的一场论坛,邀请了几位农业领域的院士,重点研讨如何深化科技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他说,“让老百姓知道科学的道理,很多环境问题在社会生活层面就可以解决。”

土壤科学家——

“我们研究蚯蚓如何帮助人类‘变废为宝’”

“如果没有去做科学家,我可能会去当厨师。”谈到自己的厨艺,朱永官有点自豪。

而要当一个好“厨师”,就更要做好土壤这盘高级“料理”。“我研究的就是如何让土壤上长出健康、营养的作物,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育出健康的人民!”在朱永官看来,这是土壤学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朱永官与老师在桐乡第一中学留影。

不过从事土壤学,朱永官或许还受一些父亲的影响。

“我父亲是村里的农业技术员,读书之余,我就喜欢跟着父亲去田里转转,长长见识。”少年朱永官已经把父亲的农技书翻烂了。

那时农村每家每户都有沼气池,如果沼液太酸,就产不了甲烷,因此pH试纸检测比较重要,这也是父亲的工作之一。朱永官对pH试纸很感兴趣,“有时我会撕一点点试纸,水里弄一下,酒里弄一下,醋里弄一下,看看pH值,自己走近科学,很有趣。”

这或许是朱永官的科学启蒙。

1985年,朱永官被浙江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录取。“当我知道系里的朱祖祥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我马上就觉得只要好好干,学土壤也很有希望。像朱院士就是我学习的榜样。”

2002年,作为引进人才,在海外环境科学专业学有所成的朱永官,怀着一腔报效祖国的热诚回国了,开启了全新的精彩人生。

结合当时我国的实际,朱永官直面工业迅猛发展带来的土壤污染问题,在污染环境效应和控制原理、微生物生态学和多尺度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机制等领域,为祖国环境土壤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作出贡献。

朱永官(右)和中科院院士、原浙江农业大学校长陈子元。

2019年,朱永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他获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李比希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李比希奖四年一评,每次仅一位科学家,旨在表彰科学家在土壤科学应用研究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而科研之余,写作就是朱永官的另一大爱好。“根据各种蚯蚓不同的生长和生活习性,我们研究蚯蚓如何帮助人类‘变废为宝’。”在朱永官的笔下,看似枯燥的科研工作变成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科普故事,讲述了地球环境与人类生存的意义。

乡土美食家——

“故乡的味道似乎成了我味蕾的基因”

4月20日,谷雨,江南的蚕豆已经结初果。

从土壤学的角度看,蚕豆是典型的固氮植物,可以通过根瘤菌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对培肥土壤很有用处。

但从桐乡人的味蕾来说,雪菜炒新蚕豆、干炒蚕豆、油盐豆、脚皮豆、芽出豆……都是伴随朱永官成长并格外喜爱的食物,“无论出国还是出差,我总会带点蚕豆、茴香豆、兰花豆”。

“无论漂泊何方,故乡的味道却是永恒的,它似乎成了我味蕾的基因。”朱永官在《藏在味蕾中的乡愁》中写了这么一句话。在国外学习工作多年,家乡的味道成了朱永官心中的一抹乡愁,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家乡过年必备的蛋饺与有无数种吃法的蚕豆。

当然,乡愁远不止一粒蚕豆和一锅蛋饺。

“上了小学就想上大学,上了大学就想出国,出国学成以后就想回国。”这是朱永官的肺腑之言。

小时候的猪油拌饭、南北方米面之别、在河网交织的老家钓鱼……这些年,朱永官也时常写乡愁散文,还抽空回乡看看、走走,“我喜欢邀请朋友到桐乡来,有好吃的,好看的,还有文化底蕴,濮院景区一开放,我的老家会更好。”

看过家乡美景,朱永官更乐于宣传推介家乡美景。2022年10月,他受邀出镜,参与嘉兴城市文明形象大使宣传片拍摄,在南湖湖心岛、子城遗址公园、嘉兴火车站等嘉兴城市新地标都留下了身影。

朱永官在嘉兴子城遗址公园。 朱骏摄

1985年夏天,18岁的朱永官在父亲的陪伴下,登上了去浙江农业大学求学的长途汽车。自此他走出国门,走向广阔天地。

但走得再远,都走不出乡情的羁绊,“杭州、南京、贝尔法斯特、伦敦、阿德莱德、北京、厦门,我在很多城市工作和学习过,而家乡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嘉兴桐乡。”

《食物变迁记》节选赏析

我从上初中开始,家里来客人,杀鸡的活儿基本是我包下来了。要在空地里捉住一只走地鸡,还是需要一点技巧和敏锐度的。我首先要用一把米把鸡吸引过来,待鸡们埋头啄食的时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手拿下一只。不过,鸡一般都不长记性,下一次再来客人,我还是如法炮制。在捉鸡和杀鸡的过程中客人总会说“罪过”——为了表达对主人也是对鸡的感激之情。

我的家乡桐乡是著名的丝绸之府,茅盾先生的《春蚕》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早春的时节,草木苏醒,大地开始披上绿装。这时,桑树经过一个寒冬的沉寂也开始绽放活力,枝条上的嫩芽开始萌发。随着桑叶一天天长大,蚕农们也开始了忙碌的养蚕季。

当鲜嫩的桑叶滋养蚕宝宝的时候,桑葚成了我们儿时的鲜果。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养蚕是江南水乡农业中比较挣钱的,各家各户都会精心护养自家的桑园。春蚕时节,绿油油的桑叶覆盖下的枝条上都会挂满桑葚。桑葚刚结果时还是青色的,慢慢由青变红,再变成深紫色。挂在枝条上的桑葚如此丰富,我们不需要采摘带回家,因为随时可以在桑园里边玩边吃,最为新鲜。我和小伙伴们吃够了桑葚后,满嘴唇都涂上了桑葚的深紫色,还有我们的双手,也变成了紫红色,沾满了香甜的味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