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艺起评 | 《宋韵台州》音乐会,一场真切之美

2023-10-16 06:41:40 来源:凯迪网


(相关资料图)

潮新闻客户端 曾平

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里静静听完“《宋韵台州》原创民族交响情景音乐会”,深夜回到秋虫喧闹的杭州城郊。记忆在这天变得非常短暂,灵光一闪的触动更是稍纵即逝,再饱满的感受,最终也会快速干瘪成——冬日光秃秃的桃树梢上挂着的那颗桃干。

我品尝过台州的蜜桔,而台州却只在我的想象当中。我打开手机地图上查看她具体位置,传有“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说法,使得对台州的想象又增添了一份浪漫。缪钺先生曾论唐诗之美在情辞,宋诗之美在气骨,因此,在这场民族交响乐开场前,我心中装满了对宋代真实生活的想象。然而“音乐会”的名称,因我不知道该如何停顿而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更加深了我对民族交响乐无法理解的担忧。 但当主旋律响起,那朴实而深情的民族旋律,竟让我以他者的身份感受到了故乡般的思念。

张觉平先生的指挥是打动人的,他把民族交响音乐真正融入到了情景之中,指挥的手势画出了江南的清玄与宋韵的绵延。曾经听过数量有限的几场外国的交响乐,常被指挥的技术和激情所迷醉,磅礴的旋律下宏大的叙事里,仿佛置身于一座精美华丽的宫殿,琳琅满目的金银器,令人目不暇接。《宋韵台州》的指挥并不会让人关注到技术本身,而是能感受到行云流水般真切的情感。这份“真切”既包含真实确切,也饱含真诚恳切,作为来自地方的半职业乐团,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可贵的呢?

说到真切,可说的地方不仅在音乐本身,还在情景。当第三部分《市·井》之民族管弦乐《春溢市井》节目开演,穿行于观众席周围的“走街串巷”的挑货郎,肩扛的糖葫芦,直接引起众座位上的孩子们一窝蜂上前哄抢,勾起了我儿时春节在村口听当地戏的回忆:剧情到高潮处,舞台上抛洒下几把过年时的糖果,孩子们瞬间炸了锅,大人们也跟着东倒西歪了起来。百姓的市井生活中发生过多少感人的小故事,此刻的“乡情文化”迅速地传遍了每个人的心里,此时浙江省人民大会堂的演奏厅与阳光下的草坪一样充满了暖意。孩子们是“其乐融融”的氛围催化剂,他们传承着宋韵熏陶出来的文化基因。

作为一个外省人,对浙江人文的印象更多的是依靠文字的描述。杭间先生在著作《原乡·设计》中的诸多动人的故事,勾勒出义乌这个地方过去最朴素的一面。我的感觉是一个省大概或多或少应该都有些共性,一千年前黄岩和义乌大抵都是舞台上的样子吧,江南的“才子佳人”早已是整个民族的情感记忆。

看到舞台上的装扮一些稍显简陋,布景有时并不协调,这些无需过度苛责,因为观众是包容的。过去乡村戏台大小条件有限,常用最陈旧简陋的物件作最真实的喻指,优秀的艺人总是能够引导观众的情绪,使其展开故事的想象从而得到内化的体验,舞台的生动性永远不在于物而在于人。

国潮热的今天,我们当然不愿意看到浮于表面的文化符号,忌惮把活态的文化母体扁平化为照片,裁切成大大小小的尺寸然后装入形制各异的相框。生于斯长于斯,宋韵是流淌在浙江人血液里的文化,日常不经意的唤醒都来自生活中细腻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可能是车水马龙的街道上熟悉的“车辆行人请注意安全”的公交提醒,更可能是宾朋满座的台下久久不息的掌声。《宋韵台州》给大家奉献了一场沉浸式体验,那些雅致的宋词在通俗的演绎中架起了一座连通古今的桥梁,所感知“原乡”的范围自然也逐渐宽广。放下手机走进音乐厅我们获得了参与感,如果有一天我们看到手机里的照片记忆,不再联想起生活的感动,人人都变成了生活在现代世界的失忆者,那是多么的遗憾。是《宋韵台州》这样的艺术家们,用真切的表演让文化的记忆得以持久。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著名设计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