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世界新消息丨【舌尖上的广西】桂林米粉——点上二三 两,逍遥小时光

2023-02-14 07:21:54 来源:凯迪网


【资料图】

【来源:广西自治区市监局_区局动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桂林山水之名世人皆知,而好山好水孕育出的桂林米粉,初识辛香扑鼻,一品醇厚糯滑、食后回味绵长。它是世代漓江儿女的生活所依,也是桂林籍白先勇先生口中一种“填不饱的乡愁”。

作为桂林传统地方风味中的一绝,桂林米粉的传说讲了许多年。传说灵渠开通之后秦始皇南游,因他爱用鱼须鱼肚来下酒,而几乎将漓江中的鲤鱼赶尽杀绝,鲤鱼王为救同胞,发明了桂林米粉代替鱼须、鱼肚给秦始皇食用,从此桂林米粉便问世了。

也有说,桃花江上摆渡的年轻人救了解角王,解角王为报答年轻人的救命之恩教他学会了制作米粉的工艺,还有一说是秦始皇为一统中国派兵南征,但士兵多是北方人士吃不惯南方大米,军中伙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把大米泡胀,磨成米浆滤成桂林米粉。军医为了解决水土不服问题而用草果、茴香,花椒、陈皮、槟榔、桂皮、丁香、桂枝、胡椒、香叶、甘草、沙姜、八角等多种草药和香料制成卤水拌米粉食用,便成了如今众人熟悉的桂林米粉。

然而桂林米粉的起源至今仍没有确切的文字可考,它可以说是秦始皇平定岭南之后中原地区与南方饮食文化融合的产物,也可以说是街头巷尾流传的一道美食里容纳了百姓生活趣味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然而,无论是哪一种起源,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与时间过滤,好山好水孕育而出的桂林米粉,已是世代漓江儿女的日常所需,也沉淀出了独特的地方文化个性。

正如《桂林童谣》里唱的那样:桂林米粉细又长,白白嫩嫩实心肠,一头搭在侯山顶,一头连着桃花江,白天打浆手推磨,半夜榨粉把杆扛,衣裳湿透三五件,好比下河去洗凉,原汤米粉好开胃,冒热米粉多名堂,凉拌米粉好爽口,牛菜米粉一口汤,马肉米粉好味道,担子米粉满街香。桂林人记忆中的米粉,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着的。一碗热乎乎的米粉满街飘香,裹腹又解馋。

一间小铺、几方木桌、几张矮凳,有每日来往的邻里也有慕名而来的游客。一碗米粉从下单到下肚,前后也不过三五分钟——只见店家先将半成品米粉放入一个专用于捞米粉的笊篱里,放入开水锅里浸烫,翻动,不到半分钟便捞起倒入碗中,再放些切成片的牛肉和一种经过烤制的五花肉(当地人叫“锅烧”,舀上一小勺卤水和植物油,放几粒黄豆或是油炸花生米,然后放些小葱、香菜末、酸豆角和辣椒,一碗热腾腾的米粉就上桌了。

一碗米粉,几味卤菜,酸辣由人。待食客用筷子将佐料和米粉在碗里上下自如地打翻几下之后,一大口下去,这一碗米粉的盛情与温暖,不费多大功夫便将五脏六腑打理得妥帖顺当。小山小水、小乐小哀,一碗米粉,没有大滋大味却自得其乐。坐下,点上二三两米粉,逍遥小时光。愈是简单却愈加纯粹,亦如小城的寻常。

当代中国著名文学家白先勇籍贯广西桂林,他酷爱桂林米粉,称其为“天下第一味”,一日三餐吃米粉都不过瘾。在其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中,有不少桂林人和事的影子,其名篇《花桥荣记》中就津津有味地讲起桂林米粉的故事。据他回忆,父亲白崇禧以前打仗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喊隔壁婶娘过来熬卤水做冒热米粉吃。白家四十年代末在南京、上海生活,还常常请人做桂林米粉吃,后来到了台北就很少能吃到这种特殊的地方风味了,白先生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最想念的就是桂林米粉。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关键词: 桂林米粉 天下第一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