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何处春江无“闽月” !第十六届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决赛进行时

2023-03-05 14:16:19 来源:凯迪网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3月4日讯(记者 郭斌 通讯员 陈曦)3日,第十六届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决赛进入第3个比赛日。当天,来自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闽侯县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的28位选手逐一登台亮相。一幕幕场景,古韵清婉,缠绵悱恻,雅俗结合,闽剧的意蕴完美呈现。

第3个比赛日的剧目中,既有闽剧经典传统剧目选段《三盖衣》《丁山哭灵》《珍珠塔·祝寿》《游湖》《苏武牧羊》《贻顺哥烛蒂》,又有闽剧改编整理传统戏选段《王莲莲拜香·盘答》《杜十娘·晨钟惊梦》《红裙记·追夫》,还有闽剧移植剧目折子戏《忆十八》《水浒传·活捉》《借年》《思凡》《风雪山神庙》《送灯》《天女散花》《太白醉写》,以及新创剧目《南归梦·追子》《玉玲珑》选段。

闽剧《珍珠塔·祝寿》选段


(资料图片)

闽剧《忆十八》选段

闽剧《水浒传·活捉》选段

闽剧《思凡》选段

闽剧《天女散花》选段

南地有闽戏,绝世而独立。闽剧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典雅婉转的“逗腔”,通俗活泼的“平讲”,粗犷激昂的“江湖 ”,构成了该剧种的三大源流。“逗腔”是明万历年间,福州西郊洪塘乡曹学佺将省外的声腔音乐融进福州的俗曲俚歌而创制的声腔唱调。清中叶,外来的弋阳腔与福州民间小戏融合形成“江湖戏”,它们与用方言演唱“洋歌”“小调”的“平讲戏”,均盛行于福州。光绪年间,“儒林戏”“江湖戏”“平讲戏”互相吸收,形成福州地方戏。辛亥革命前后,闽剧又吸收了徽剧、京剧、昆曲等艺术,出现了“儒林”“平讲”“唠唠”的汇合衍化,成为今天闽剧的基本模式。1924年郑振铎先生将《紫玉钗》等送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正式以“闽剧”取代旧时“闽班”之称。

很少有一座城市像福州这样对一种戏曲——闽剧——如此一往深情。从地标到巷陌,从殿堂到江湖,都是戏的旋律;也没有一种戏曲像闽剧这样,和一座城市如此血脉相通,在此生根发芽、成长收获,跌宕数百年依然生机蓬勃。

闽剧《借扇》选段

在许多福州人的心里,闽剧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逢年过节、赶会赶圩、庆祝丰收、乔迁新居、婚丧嫁娶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皎皎月光中,古老的榕树下,简易戏台上,演员粉墨登场,唱念做打,演绎着离合悲欢的人生故事。

闽剧也一直用自己的方式鼓舞着生活在福州的人们。“七•七”事变后,福州舞台上宣传抵御侵略、鼓舞抗日斗志的闽剧演出风潮奔涌。黄荫雾演出《戚继光》,陈春轩演出《八大锤》,陈杏芬、林赶山、萧梦尘等共同表演《夜光杯》,声震榕城。1938年,数百名闽剧艺人举行抗日救亡火炬游行,他们手持火把,身穿黑色中山装,脚扎绑带,从省府路出发,经过南门兜走向大桥头。众人沿途用闽剧曲牌《孝顺哥》高唱:“为国家,为民族,去,去,去!去当兵!”。

大三弦演奏 闽剧《贻顺哥烛蒂》《打虎上山》选段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有福之州”福州文化底蕴厚重,文化名人辈出。在这里,闽剧犹如一轮“春江闽月”,在闽江两岸的福州城里洒下倾城的月光,片片清辉带给了这里的人们许多温暖与希望,也照见了代代闽剧艺人们的坚守、传承与初心。

(摄影:边颖川 杜牧君)

来源:新福建

关键词: 天女散花 发展中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