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柑橘研究室主任张蕾:让中国猕猴桃“重回”中国

2023-03-08 12:03:05 来源: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赵贝

摄影记者 刘中灿


(资料图)

3月7日,湖北省直机关“巾帼心向党 建功先行区”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猕猴桃武汉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柑橘研究室主任张蕾根据自己的经历,分享了一颗猕猴桃的“回国”之路。

张蕾

“中国醋栗”成新西兰“国果”奇异果

1904年,一名新西兰女教师伊莎贝尔到中国探亲,在湖北宜昌带走了少许猕猴桃种子。

50年后,这个被称为“中国醋栗”的野生植物,在南半球的异国他乡落地生根,还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奇异果”。

很多人都知道新西兰的奇异果,但很少有人知道新西兰人是把中国的野生资源驯化成了享誉世界的猕猴桃品种。

100多年后2017年,张蕾第一次踏上南半球的这个岛国,看着一艘又一艘的货轮从她身后的港口将奇异果发往世界各地。

那一年,新西兰的首批猕猴桃没有像往常一样发往日本,而第一次选择了中国上海。

这把来自湖北宜昌的种子,带着水果之王的光环,又回到了中国。

时光倒转,回到2010年,猕猴桃溃疡病开始在全球范围暴发,严重威胁了产业的健康发展,选育优质高抗猕猴桃新品种成为国内外育种家的共同目标。

谁先取得突破,谁就能引领世界产业发展方向。

从“中国醋栗”到“新西兰奇异果”,中国的产业落后了几十年,抢回主动权,品种成为重中之重!

眼里有光脚底有泥扎根试验田

2010年,张蕾博士毕业进入湖北省农科院,开始了猕猴桃遗传育种研究。

张蕾所在的团队,早期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还有3个品种进行了国际转让。面对全球竞争,该如何守住前辈的成果并培育出更优良的新品种?创制新种质成为首要任务!

果树育种具有周期性,是一个漫长而且难见成效的过程,团队开始了无数次的杂交实验,继续对2个高抗品种进行遗传改良。亲本选择、播种育苗、性状评价,每一个环节都要细之再细。

团队没有小长假,每年五一,他们都蹲守在基地,静待花开,选择最佳时间进行杂交;每年十一,他们都在田里一边精挑细选,一边在实验室对初筛结果进行更多性状的鉴定评价。

2010年以来,张蕾团队已经构建了46个育种群体,包括后代单株4万余株。面对如此大的群体量,怎样高效筛选出理想材料,储备优良群体?他们一直在不断解决问题,筛选优株的路上默默前行。

张蕾

艰难的新西兰访问之旅

2017年,张蕾获得一个出国访问的机会,她毫不犹豫选择了新西兰。

因为那里有一个小镇Tepuke,小镇上有一个果树试验站,是新西兰植物与食品研究所的猕猴桃育种中心,那里是猕猴桃育种人都想要参观学习的地方。

小镇的路边,一块不起眼的广告牌,传达出了这个小镇底气十足的定位——世界猕猴桃之都。

一开始,张蕾的申请很顺利,育种团队的负责人很快接受了申请。然而,正当她满怀期待,等待邀请函办理签证的时候,却突然被告知访问被中心负责人拒绝了。理由非常直截了当,因为她来自中国,他们不愿让中国人加入到他们的育种团队。

几番周折之后,新西兰果实品质团队Ross教授接受了张蕾的申请,她也终于在2017年的猕猴桃采收季来到了奥克兰。开展基础研究的交流非常顺利,访问育种基地却很难。

幸运的是,在她抵达后的不久,国内有代表团来访,张蕾和他们申请一起来到育种中心进行交流,却依然没能看到他们的材料。

这段被拒绝的经历,一方面让她深切体会到了受制于人的困窘,另一方面也更加坚定了她从事猕猴桃育种,选育中国自己核心品种的决心。

“我们一定要把天然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我们自己的品种优势!”张蕾斩钉截铁地说。

“回国”后的猕猴桃果香四溢

2018年访问结束后,张蕾带着访问学习的成果,开始了新一轮的育种改良工作。

2019年,团队开始与湖北本地企业合作,开展新品种选育。目前已筛选到猕猴桃优良种质72份,正在进行更多性状的评价,并同步开展区域试验。

合作企业也在2020年获批了“湖北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并成为首批省科创基地的模范。

“更值得高兴的是,通过我们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猕猴桃已经成为湖北很多地区的主打特色产业,助力了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张蕾介绍,近年来,她以“省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成员等身份持续服务全省猕猴桃主产区。

“春华秋实,是体验人生的最美时光。”张蕾说,“我们始终心怀对农业科研的热爱,对科技支撑产业的执着,对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行走在荆楚大地,沐浴着风吹日晒。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一如既往,坚守初心,围绕猕猴桃优质高抗新品种选育和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开展研究,为乡村振兴贡献湖北力量。”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