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环球微动态丨踏青、赏花、放彩鸢!最美人间四月,和太原的风筝迷一起“追风”去!

2023-04-15 22:27:21 来源:凯迪网

最是人间四月天,踏青、赏花、放彩鸢……大好春光,放风筝便是春天最好的打开方式。周六日天气晴朗,约三五好友,或带着家人,借醉人春风,拿着“风筝线轮”,一收一放间将风筝放飞蓝天。

瞧,孩子手拉风筝线于绿茵间嬉戏奔跑,父母追在身后小心提醒,拍照记录;看,老人坐在一旁,赏美景忆当年,享受惬意时光;赞,风筝爱好者拿出看家本领,放飞彩鸢相互切磋,引来赞叹连连。


(资料图)

“老鹰”“长蛇”“轮船”等五彩缤纷、形状各异的风筝无疑是天空的主角,放飞它们的风筝爱好者更是令人钦佩。日前,记者走近这些风筝爱好者,倾听他们与风筝的故事。

1 放风筝“过把瘾”

4月8日,天气晴朗,春风和煦。杏花岭区杨家峪街道花卉路市风筝协会风筝放飞场,风筝爱好者和游人纷至沓来。蔚蓝天空,风筝迎风飞扬,“筝”奇斗艳。风筝爱好者手握“风筝线轮”,仰望天空,随风而动,及时旋转线轮,让风筝保持平衡。

“今天周六,天气不错,这里人不多,我带孩子来放风筝,过过‘风筝瘾’,也让孩子放松放松,亲近一下大自然。”王先生边介绍边紧盯天上的风筝,帮孩子拉拽着风筝线。王先生说儿子才上四年级,已经戴上了眼镜,来放风筝有改善视力、缓解视觉疲劳的想法。

“汾河景区也有放风筝的地方,但人实在太多,这里人少空旷,适合放风筝。”刘女士专程开车带着8岁女儿来这里放风筝。“妈妈给我和风筝拍张照!”小女孩将画有“小猪佩奇”的三角风筝举高,摆出可爱造型,刘女士一脸宠溺地按下相机快门。

“放风筝的好处不少,放风筝时手、腕、肘、臂、腰、腿等各个部位都在做运动,全身都能得到锻炼。”一位放风筝的老人笑着说。放风筝不但有助于增强体质,缓解视觉疲劳,还能有效预防颈椎病。老人以前是坐办公室的,颈椎疼得厉害,自从喜欢上放风筝后,颈椎再也没疼过。

张富玉在指导风筝爱好者放风筝。

2 要和“风”做朋友

“放飞风筝要注意风向,顺风而起,逆风而飞,放到100多米,在高空风力作用下,风筝就会变得相对平稳。”谈到如何放风筝,70岁的尚兰柱如数家珍。他是市风筝协会的创始人,还是专业的风筝比赛解说员和裁判员,与风筝“结缘”已有20多年。

“无论购买还是自己制作,一定要让风筝线与风筝呈直角,否则风筝的稳定性差放不起来。遇到风筝缠绕时,不要生拉硬拽,那样会拉断风筝线,放风筝的双方只要互相走近一些,风筝线的交叉点就会下移,便能顺利解开。其实,放风筝就是和风做朋友,感知风向和风力,风大放线,风小收线。”尚兰柱表示,太原的气候条件很适合放风筝,风多雨少,二三级风的天气较多。尤其是四五月份,最适合放风筝,全国各地的风筝赛事也集中在这两个月举办。

3 做风筝有“讲究”

“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做风筝,那时做的都是米字、干字、丰字骨架风筝,用的是麻纸和无纺布,现在可选的材料多了,但做传统风筝的人却越来越少。”今年61岁的耿建平,从小就喜欢做风筝。今天他放的“帆船”风筝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帆船”风筝有近两米高,“风帆”有四层。据耿建平介绍,“帆船”风筝制作相对复杂,属立体风筝,用时3个月才做出来。

耿建平和他的“帆船”风筝。

家住义井,69岁的风筝爱好者武天福,一到周六日便会驱车前往风筝放飞场,与“筝友”们一起放风筝。他放风筝已有8年,不但会放各种风筝,而且做风筝也是一把好手。

“我放的第一个风筝是朋友送的,相比直接购买,我更喜欢自己动手做,那样更能体会到放风筝的乐趣。每当看到自己制作的风筝翱翔天空,心中便充满了成就感!”武天福拿着自己刚刚制作的“盘鹰”风筝笑着说。他没有专门的房间制作风筝,只能在客厅茶几上制作。不大的茶几上摆满了钳子、小刀、榔头、电钻、绘图尺、热风枪等工具和竹篾、无纺布等材料。

武天福讲解风筝制作技法。

“制作风筝分为四步,扎、糊、绘、放。风筝的种类有硬翅类、软翅类、龙类、立体类、硬翅串类、软翅串类等,我做的风筝是单线软翅风筝!”武天福指着风筝“骨架”说,“制作风筝扎骨架最为关键,骨架扎不好,风筝就飞不起来。”他制作的“盘鹰”风筝能在空中做出俯冲、盘旋、倒飞、蜻蜓点水、左右横飞等多种动作,受到众多“筝友”的称赞。

据“筝友”介绍,武天福制作的“盘鹰”风筝在全国都有名,还曾多次获得国际风筝节软翅风筝类奖项,很多外地“筝友”慕名而来请他制作“盘鹰”风筝,8年时间,他做了上千个。

4 “老风筝”有传承

“我们是1992年成立的,到现在已经31年!”市风筝协会负责人张富玉介绍说,“一代又一代的风筝爱好者将制作技艺传承下来。”

市风筝协会有个收藏室,里面收藏着不少“老筝友”留下的风筝。走进收藏室,十几平方米的屋子里,挂满了各种风筝,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彩龙”风筝。

张富玉介绍“九头龙”风筝。

“这个叫‘九头龙’,是上世纪80年代制作的,全长100多米,属‘龙串’风筝,得4个人一起放才能放起来。”张富玉指着收藏室内一个色彩绚丽、制作精美的龙头风筝,脸上满是骄傲。百米“彩龙”翱翔蓝天,令人心驰神往。不过,“九头龙”风筝在这些“有故事”的风筝藏品中并不是最珍贵的。

“这个‘二龙戏珠’风筝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留下的,已经不知道制作者。”张富玉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画有“二龙戏珠”图案的风筝。风筝布已泛黄,但整体完好并未出现破损。“你瞧,风筝上还有一根皮筋,风筝飞到空中会发出声响,这个‘筝友’手艺精湛,别具匠心,制作风筝时花了不少心思!”张富玉摇头感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筝友”制作的“二龙戏珠”风筝。

“风筝艺术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张富玉告诉记者,目前协会有140多名会员,大家每年都会一起参加各类风筝活动,他希望有更多人、更多孩子喜欢风筝,将传统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遇春风、知春意、不负春光不负己。让我们放松心情,在春风里,追风而动,努力奔跑,把风筝放到最高,把生活过到最好。

来源:太原晚报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