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正解局】南京援建上海方舱人员感染:流调公告里,透露一个大问题

2022-04-12 15:20:04 来源:凯迪网

失去了工地工作,这些60岁的老年人,又能去哪里“二次就业”?

正解局出品

疫情当前,江苏省南京市每天都在公布新增确诊病例情况。

最近两日的公告中,确诊病例的年龄,引起了我的兴趣。

4月9日0-24时,南京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例(1例为普通型、2例为轻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6例。

公告内容

其中,有8例为援建上海方舱返宁人员,是一家建筑企业派出的建筑工人。

这8个人中,50岁以上5人,40岁-50岁1人,20岁-30岁2人,平均年龄43.6岁。

4月10日0-24时,南京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例(1例为普通型、2例为轻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7例。

公告内容

其中,有7例为援建上海方舱返宁人员,同样为建筑工人。

这7个人的平均年龄为40岁。

如果将这15人放在一起算,平均年龄为42岁。

42岁,是一个偏大的年龄。

这15个人,看似随机,却也有普遍性。

在《在工地,工头开1万块钱的工资,为什么还是招不到人?》一文中,我曾分析过农民工的年龄问题。

南京的这份流调信息,与我此前文章的分析是一致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0年,中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1.4岁。

农民工年龄构成

虽然建筑工人不全是农民工,但41.4岁与42岁这两个年龄数字,非常相近。

这再次佐证了一个事实:中国建筑工人老龄化。

40岁到50岁,是当下中国建设行业的主力军。曾有数据显示,抽样调查的200个建筑工人,其中年龄在45岁到55岁的占比就超过45%。

除了老龄化问题,建筑行业还面临招工难。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地。

原因也不难理解。工地收入虽然不低,但工作强度大、危险性高、不体面,远不如进工厂舒服,也不如送外卖自在。

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地,这个事情,我倒不大担心。

原因有二:

一是建筑行业也在进化,工地现场对人的需求相对是减少的。

比如现在中国大力推广的装配式建筑。

传统建筑的主体结构施工为现浇整体式,是直接在施工现场上支模、绑钢筋、浇筑而成的。

装配式建筑则在工厂里生产预制构件,然后运到工地上组装而成,类似于“搭积木”。

以上只是简单的比较。

事实上,装配式建筑比“搭积木”更系统、更智能。除了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外,还能节约人力。

全国装配式新开工建筑面积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据估算,装配式建筑对现场人工数量的需求减少了30%左右。

如果再加上人工智能、机器人、机械的加入,对现场人工需求的降低程度将更大。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招工难。

那么,需求的降低,是否会导致大量的失业?

不一定。

因为装配式建筑降低的是现场人工的需求,而在如预制件制造工厂这样的前端,人工需求是增加的。

工厂的环境,大多要好于工地。

这也为年轻人进入建筑行业开启了另一扇门。

二是市场经济下,倒逼建筑行业增强吸引力。

建筑行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行业。

只要这个行业在,就需要人。

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地,便会倒逼工地增强吸引力。

比如提高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最终,会达成一个平衡点。

这便是市场的力量。

现在,我比较担心的,是大龄建筑工人的再就业问题。

最近,全国各地都在颁布工地清退令,即禁止60周岁以上的农民工进入工地工作。

地方政府发布这样的禁令,出发点是保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减少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

实事求是地说,60岁以上的老人,体力、精力、注意力都远不如年轻人,在工地上干活,危险系数要更大一些。

这一举措,保护了老年人,也是在促进建筑行业优化人员结构。

但是,被清退的工地老年人,又该怎么办?

《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8560万人,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6.4%,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8.3%。

农民工从业行业分布

粗略计算一下,50岁以上且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大约有1300多万。

受清退令的影响,每年被迫失业的60岁以上的农民工,可能有上百万之众。

五六十岁还坚持在工地干活的,大多是生活所迫。但凡有其他生计,也不会跑到工地上流汗出力吃苦。

现在,失去了工地工作,这些60岁的老年人,又能去哪里“二次就业”?

放在以前,一项政策或条令的出台实施,我们分析评价的很多是如何促进行业的进步、产业的发展。

现在,我们要多一些考虑,即如何尽量照顾到弱势群体。

正如关于防疫政策的争论一样,动态清理也好,共存也罢,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保障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利益。

这绝非一句空话,而是疫情当下,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 建筑工人 施工现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