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当前简讯:2022“最美的书”,一块老豆腐里的人文美学

2022-12-17 07:40:13 来源:凯迪网

· 关注 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字数 3k + ·

你没看错,今天我请你吃顿豆腐。

清香扑鼻的小葱拌豆腐,家常之首的白菜炖豆腐;


(相关资料图)

咸鲜麻辣的麻婆豆腐,汤浓肉香的肥肉石锅豆腐;

“鲜掉眉毛”的鲫鱼豆腐,外酥里嫩的锅塌豆腐……

豆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食材。

传说,公元前一百多年时,淮南王刘安在一次炼丹的过程中,无意将矿物质、无机盐和豆汁等物质混合在了一起,没过多久便凝固成了块状——也就是现在的豆腐。

|今日“主厨”朱赢椿,正在“备菜”

我今天,特地从“菜场”挑选了一块白、嫩、挺、整、香的《豆腐》,专门请来“大厨”朱赢椿,为你制作一顿鲜美的豆腐宴:

“在我们中国人的餐桌上,除了红烧肉,最常见的一道菜就是豆腐了。当大家吃完油腻腻的肥肉后,换个清淡的口味尝尝也是挺好的。这个念头就这样冒出来了,‘我要做一本豆腐’,而且就得是豆腐的样子。”

就在今年,这块《豆腐》荣获2022年度“最美的书”称号。

评语(节选):

这是一本以“豆腐”为主题的图文书。在一块豆腐里,感悟中国人吃的智慧,品尝平淡生活的情与味。本书收录了与豆腐有关的诗歌、文章、谚语、戏曲、灯谜、专访等,邀请200多位作家、画家、书法家、表演艺术家、手艺人、诗歌爱好者把心中的豆腐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读者,使本书变成了一块好玩、好看又好吃的“豆腐”。

——2022“最美的书”评委会

容我先为你介绍今天的“主厨”,《豆腐》的主编与设计师,艺术家、书籍设计师朱赢椿。

“我总是以好玩的想法,导致自己做事的。” 这句来自杜尚的话,同样也是朱赢椿所信奉的。正如今天他献给我们的这桌盛宴。

|上,《不裁》,需要自己裁纸,才能看完的一本书;下,《杜尚语录》,带你走近杜尚的“第一本书”

朱赢椿的设计作品,不仅多次获得“世界最美的书”“中国最美的书”等奖项,还曾在德国、英国、捷克、韩国等国家巡回展出。

代表作有《不裁》《虫子旁》《虫子书》《设计诗》《便形鸟》《蜗牛慢吞吞》等。

从风味到形态,从美食到文化,通过这本书,你将一顿吃透中国豆腐。

传统工艺与现代做法,诗意与创意兼备,包你看得舒心,吃得痛快。

来赴一场豆腐宴

在豆腐的世界,适配重于一切。

从一块小小的豆腐,你能感悟中国人吃的智慧,也能品尝平淡生活的情与味。

200余位作者,共同书写豆腐故事:冯唐、史航、于谦、刘亮程、叶蓓、喻恩泰、陈晓卿、黛青塔娜、麦家、王五四、林曦、Tango等。

八种豆腐,搭配多种艺术体裁,成就这一本“豆腐人文小百科”:

壹 冻豆腐(艺术作品)

贰 豆腐脑(古诗词)

叁 豆花(现代诗)

肆 豆腐干(短评)

伍 麻婆豆腐(杂谈)

陆 臭豆腐(戏曲、俗语、灯谜)

柒 豆浆(豆腐工艺)

捌 豆皮(老照片)

|壹 冻豆腐(艺术作品)

冻豆腐,带着一股被冰冻后,特有的豆子焦香。

佐以菜肴或是下在火锅中,炖得久一点,吸饱汤汁,一口下去,满口的汤汁,炸开在口腔里。

要说艺术作品,也常常是前劲软绵,后劲十足。

雅致水墨、俏皮漫画、写实字体、创意包装,这是一顿层次丰富的冻豆腐。

|贰 豆腐脑(古诗词)

豆子经过重重加工,在刚刚开始凝固的阶段,便是豆腐脑。

豆腐脑的吃法南北各异,放回古代,不同朝代的文人,豆腐情结也是各异。

但共同点是,人人都吃豆腐,人人都写豆腐。

“脯青苔,炙青蒲,烂蒸鹅鸭乃瓠壶,煮豆作乳脂为酥。”——《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苏轼

等豆腐脑再凝固一会,豆花就做好了。

夏天放砂糖、红糖或是糖浆,放凉了,当作冷饮来吃;冬天加入温热的糖水,还可以配点红豆、粉圆,或是黑芝麻糊、巧克力酱,又是另一番风味。

现代诗的写法与读法,较之古诗词而言,自由得多,“甜咸各异,冷热皆宜”。

你可以炸我

卤我

炖我

煎我

酱我

炒我

熬我

拌我

熏我

烧我

甚至切我

剁我

但绝对不可以

爱我

因为

我还没有

准备好

——《豆腐》史航

说起豆干,那可是一门独立的“学问”。

聊到吃豆干,别看它小小一块或是一条,咸香爽口,韧劲十足,并且越嚼越香,难怪都叫它“素肉”。

这里的一篇篇短评,来自不同时代的文人墨客,若不是精心挑选出来,也许你不会对比出,大家笔下的豆腐,性格是如此多变,不仅不素,还十分有“味”、有“嚼劲”。

要问哪个豆腐流传最广?我猜是麻婆豆腐。

翻到这一节,数十篇杂谈正如一盘刚出锅的麻婆豆腐,一点点刺激着味蕾,依次激发层层别致享受。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让人欲罢不能。

正如书里收录的民间戏曲、俗语和灯谜。在“香”与“臭”的对比之中,更带着几分玩味。

|柒 豆浆(豆腐工艺)

制豆浆,也是做豆腐的第一步。

在这里,作者将带我们实地探访数个豆腐工坊,采访以此为生的手艺人,听他们讲解豆腐的制法与精妙。

|捌 豆皮(老照片)

老式相机用的一张张胶片、一卷卷胶卷,也颇有几分豆皮的味道。

光影作用下,百年前街头巷尾的豆腐故事,被印刻在胶片上,也成为后世的记忆。

这道《豆腐》宴,设计精美,细节充满巧思,厚达1000多页。

封面起凸设计,模拟豆腐质感,高度仿真,锁线装订,可180度平摊。

内页采用柔软字典纸,如内酯豆腐般,柔软细腻,翻阅无压力。

温馨提示:无需冷藏,常温保存,随吃随取。

来自“主厨”的食用建议

|左,《豆腐》普通版;右,《豆腐》特装版

今天,一条专访《豆腐》的作者朱赢椿,带你深入解读这桌丰盛的豆腐宴。一起探寻“豆腐”背后的荒诞故事与细节巧思。(以下为根据采访对话所做的整理)

Q: 为什么会想到给豆腐做本书?

朱:2014 年初,当策划出版《肥肉》这本书后,我便想着做《豆腐》。因为在我们中国人的餐桌上,除了红烧肉,最常见的一道菜就是豆腐了。当大家吃完油腻腻的肥肉后,换个清淡的口味尝尝也是挺好的。还有不吃肉的人,看到肥肉就头疼,就会觉得不太友好。于是,我就想,那我们就来一块清清白白的豆腐吧。

这个念头就这样冒出来了,“我要做一本豆腐”,而且就得是豆腐的样子。

Q: 豆腐有各种做法,最终呈现的样貌也不同,这一本看起来更老豆腐,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样式?为什么特装盒要这样设计?

朱:嫩豆腐提不起来。大部分人记忆中的豆腐,都还是老豆腐。

我希望这本书的特装版盒子,最后摆在书店里,可以很好玩。比如读者正在书店里选书,不经意间看到这个盒子,会想,诶?我是不是走错地方了?这里不是菜场啊?

昨天有人来我这里参观,说你这是怕豆腐涨价吗?怎么还买几块豆腐放在这里?他们就没看出来,白盘子里的白《豆腐》。

有人也会说我的设计外表重于内容,甚至说“哗众取宠”。但其实我做过很多形式服从于内容的书,但这些书大家都不知道。现在很多人都在读电子书,那么实体书还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呢?所以我想,能不能有一些诙谐感,带来愉悦、新奇的感受,或者是,在阅读之外的欣喜。

Q: 所以,其实您是想找回读者的好奇心与幽默,把好玩带回生活。有些人可能觉得它不够严肃,或者不够“像”一本书,您会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朱:我会替他们感到惋惜。我这么想要逗他们笑一笑,他们却不笑。但也不能全怪他们,生活的压力、琐事,可能让大家没有心情,也没有时间去笑一笑了。

如果我能通过书的形式,给看的人带来一点快乐,哪怕是一刻的放松,都挺好的。

不要把读书看得太严肃,太重要。我个人认为,更多的,还是放松。看书也可以变成一件好玩的事情,尤其是现代人的压力太大了。骗骗人(笑),一块肥肉拎过去,一块豆腐端出来,多好玩呐。

Q: 您能否具体讲一讲装帧设计过程中的细节?比如怎么定的造型,怎么选的尺寸。

朱:这个造型,其实取自我从菜场买到的一块豆腐,看到时我就觉得,就是它了。

把它拿过来之后,对它的造型做了分析,给它拍照。你看这个封面,我们在菜场买回来的豆腐,都会有这样的凹凸痕迹。你还能看到下面是隐隐约约的纱布纹理,手摸上去也能清楚地感受到。这块被切下来的“豆腐”,四边光滑。

打开之后呢,你会看到纸张细腻柔软,它其实是一种字典纸,颜色也很像(豆腐)。里面字的颜色,一眼看去会以为是黑色,其实是用一种中灰色做的专色印刷,这样看起来不会产生过于强烈的黑白对比。

翻到灯谜这一部分,加入了一些设计,比较像《设计诗》那本里面的一些手法。给读者松口气,毕竟它这么厚(笑)。

Q: 在收集整理有关豆腐的资讯过程中,发生过什么好玩的事儿?内文有众多被邀请的作家、演员、设计师等,他们很多人为此专门撰文(作图),这中间一定也有很多趣事吧?

朱:这本书的特点就是,作者从小学生到作家到演员等等,我不希望它有什么门槛。比如诗歌部分,很多都是征集来的。我们刚聊到读书严肃,约稿的过程中,有些人也很严肃。

我说,一块豆腐的事情,那么严肃干什么?你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人和人性格的不同。

比如我的好朋友,喻恩泰。他就当成一件大事来做,去年就开始写了,在剧组,而且还是手写。后来他写了很长一篇,从演员拍摄的辛苦,到农村做豆腐人的不易。结果,第二天,他又说,这个不算。我说,那你改吧。后来他改好再发给我,我就说,很好,还给他点了几个赞(笑)。后来,他又改了。我说,你真是把这事看得比拍戏还严肃呀。他就特别认真的一个人。

冯唐,他是一个特别善于表达的人。我跟他说过以后,他没过几分钟就回过来了。我特别惊讶,因为他每天也都很忙,有很多直播什么的。然后,还有史航,也是大概两分钟也就发过来了。他说这个事情就是这样啊,不能拖的。刘亮程老师也是,正在写小说。然后我讲刘老师,那你写一句话吧。

选稿的过程是比较开放的,我不掺入个人的喜好,也不会因为你说豆腐不好,就不放进来,大家敞开来谈。所以我还是挺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收集更多的豆腐故事,之后再慢慢加进来,让这本书更丰富、更有趣。

我希望书有一种生长的感觉。

|《豆腐》设计手稿与雏形

Q: 书里面对于内容分了八个章节,分别对应不同的主题,您是如何把不同的豆腐与内容一一做对应的?

朱:本来我是想找一个逻辑的,但后来发现不太好分。就“乱炖”吧,你想,把历史文章叫成“臭豆腐”,就不太好吧(笑)。后来我觉得算了吧,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也是一个开放的分类,只是让内容有一个区分而已。

|建筑设计 大师六合村夫(南京六合区的一位农民)注重对环境的关怀,绕树而围

Q: 特装盒上写着“食用方法:《豆腐》配《肥肉》风味更佳”,您还有什么给读者的“食用建议”吗?

朱:首先,从古至今,写豆腐的内容,各种形式几乎都涉及。做豆腐,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方法,也有各种烹饪豆腐的方法。

至于这本书的“食用方法”,也应该是各取所需。

因为这里的文章都不长,随时随地,翻开一页去看。随手翻开的,可能是歇后语,可能是诗歌,也可能是灯谜、短篇小说。就像是一顿便饭,可能是小葱拌豆腐、白菜豆腐、鱼头炖豆腐。并没有一个固定的阅读方式。

我是希望,这本书拿到手里,很有亲和力,就像手边一块白嫩嫩的豆腐。

所以这样的设计,无非就是想让读者携带方便,送给朋友作为礼物,(阅读)压力也不大,翻阅起来很舒服。放在书架上,是个特别的存在,放在案头,还可以用来欣赏。

我是尽量让这本《豆腐》的可能性更多一点。

Q: 您做《豆腐》这本书,还有什么奇妙的缘分发生?

朱:我在做《豆腐》这本书的过程中,接触到的人和事,因豆腐而产生了机缘,我读到了不同的人的思想和日常,这些就已经很幸福了。

所以,我们把这本书的版权费,捐到了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的4所学校。原本想让孩子们改善一下伙食,但当地的老师说,吃的很快就吃掉了。后来就发现,学校里冬天没有热水喝,然后我们就决定给这几所学校买了直饮热水器,这样孩子们冬天就能喝上热水了。

Q: 您有想过下一本书要做什么吗?

朱:有人跟我说过,酒还蛮好的,豆腐、肥肉,好像还差点酒(笑)。也有人说,白菜也挺好的,能炖一锅了(笑)。

Q: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您的生活,您会选什么?

朱:有趣。

(采访内容结束)

|《豆腐》与《肥肉》搭配,风味更佳

“我们都认为无用的东西,忽略的东西,恰恰会隐藏着很多好玩的,非常重要的事情。”

人间至味,不过一块豆腐。

人间至美,不过一块肥肉。

《豆腐》

限时特惠价¥89起(定价¥128起)

2022年12月19日23:59 特惠结束

「 本文为推广,全部内容转载自一条,

联系一条生活馆客服微信;或客服电话:4009206008 」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关键词: 麻婆豆腐 一块豆腐

推荐内容